人民报
 

康熙治水

【人民报消息】历康熙(1654—1722年), 姓爱新觉罗,名玄烨。八岁时,他的父亲顺治皇帝死了,他就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康熙,后世人都称他康熙皇帝。他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也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尤其爱好自然科学,他一生写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还经常召集外国传教士来宫里讲授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然后,他又向大臣们讲授。他这种重视科学的态度,对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治水工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康熙对治理河患十分重视。他十六岁亲政以后,就把河务作为自己要抓的三件大事之一,还把这三件大事写在宫中的柱子上,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治河主要是治黄河、淮河,还有永定河。黄河、淮河在清朝初年,失修已久。黄淮中下游的农业生产和江南的漕运时时受到威胁。他招募雇佣了几十万民工参加治理黄河,还发动军队协助。在洪泽湖的黄河交汇的清江口,阻遏淮水夺路东出的高家堰和黄河入海处的海口这三个地方,投下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浚疏河道、修筑堤坝、开挖新河。治理的目的是导淮水入黄河,导黄水入大海。工程规模巨大,前后修建了二十多年才竣工。在治理黄河、淮河的过程中,康熙读了大量治理河务的书籍,还研究了水利学和测量学。他亲自制定修河大计,挑选人才,经常召集臣下讨论治河方案。他还六次南巡,每经过一处沿河重大工地,就要停下来亲自踏勘水道,观察堤坊,召见河臣问讯,还要慰劳河工。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黄河治理工程竣工,黄河下游出现了“海口大辟,下流畅通”的新气象。

最能表现出康熙的治河才能的,还是他对永定河的治理。永定河的上游是桑乾河,下游原名芦沟河,又叫浑河。这条河经常泛滥成灾,沿河居民常常“架巢而居”,素有“小黄河”、“无定河”之称、清朝建都北京,要保卫京城和附近的安定,就要治理浑河。1693年,康熙亲自巡视浑河工程,从十里铺乘船,驶往苑家口,沿河巡察。以后,他又多次巡视浑河工程。1694年夏天,天气炎热,他在官员陪同下,乘船巡视新修河堤。陪同他巡视的一位官员说:“现在正是盛暑,恐怕对您身体不好。”康熙却坚持要对整个新修河堤巡视一遍,他说:“这儿的百姓受水灾严重。我若是不全部巡视,终是放心不下。”他巡视河道时,遇到水浅的地方,就改乘小舟,边看边指示治河方略。有时,也登岸步行,他亲自用仪器测量,定方向,钉木桩。还向陪同的大臣讲解测量方法,讲解用数学方法丈量田地等等。整个治理浑河的工程,都是由他亲自组织、直接领导的,包括提出具体的治河方案。如解决河水夹带泥沙太多的问题,以往每到旱季,河道淤塞,只好靠人力挖挑泥沙,费工甚大。后来采用了康熙提出的用水力冲刷的办法,引清河的水,从琉璃河与浑河汇流处,用清河的水势冲刷浑河,同时加固堤岸,使大量积沙冲走。后来,康熙巡视浑河时,见清水冲刷泥沙有效,又指示治河大臣要在冬天结冰时照常泄水,说水势为冰面所压,可以加大冲刷力量。治河大臣按康熙说的去做,果然效果很好。还有一次,治河大臣王新命给他呈上治理浑河的图。图画得不合比例,与河形也不符,康熙一眼就看出来了。他亲自向王新命讲解按比例制图的方法,让他派人重画。他对工程要求很严,发现不合格的,就令重新返工。他对治河是个内行,但却并不固执己见。1698年,康熙到武清巡视浑河工程,当地人民要求加筑外堤防水。康熙原以为筑外堤会多占民田,对百姓不利。当地人对他说:“筑外堤所占田不多,可是如果河水泛滥,为害就太大了。”康熙就采纳了武清人民的建议。

浑河经过康熙时期的治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没有发生大患。沿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附近的农田得到灌溉。为此,康熙下诏把浑河赐名永定河。1716年,京畿大雨,山水骤涨。康熙忙赶去巡视永定河,看到堤岸坚固,河水并没有泛滥。他高兴地吟起诗来说:“坚堤长护幸安全”。直至去世前的两个月,他还在巡视河道。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9/4/22824.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