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雲:中共當局繼續維護江澤民將要付出代價
 
觀雲
 
2001年3月16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舉世矚目的全國人大政協九屆四次會議結束了,值得注意的是,江澤民急於打擊的法輪功竟未被列入兩會議程,而且代表們對之反應低調、更有甚者提出質疑,與兩會前夕江氏宣傳喉舌超大力度「揭批法輪功」相映呈鮮明對比,凸顯江澤民鎮壓法輪功不得人心。

兩會之前,江澤民利用天安門自焚事件大造輿論,掀起大規模「揭批法輪功」的羣衆運動,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藉此脅迫國家領導人支持鎮壓法輪功,以確保江澤民核心地位的穩定,進而企圖謀求隨後召開的兩會代表們的支持,卻怎料,一場江西芳林村小學樓爆炸案以及人大政協會議的走向,使江澤民的苦心經營化爲泡影。

真是「無巧不成書」,就在兩會伊始,突如其來發生了江西小學樓爆炸案,炸得中央高層措手不及,畢竟爆炸地點遠離京城,不像天安門自焚事件那樣可以大作手腳、栽贓嫁禍,面對舉國上下、國際社會乃至聯合國的憤怒和痛惜,身爲國家元首的江澤民竟然裝聾作啞,再一次推出朱基總理當惡人,以期掩蓋爆炸真相、逃避輿論譴責。

怎奈,儘管當局封鎖現場、監管村民、嚴禁採訪,「黑衣瘋漢」作案之說卻難以服衆,受害者家屬和村民都確認爆炸系學校爲彌補教育經費不足迫使小學生在校製作鞭炮所致。面對國際輿論和大陸網民的一致譴責,中共當局如果繼續掩蓋真相、顛倒是非,無視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傷害痛苦與合法權益,勢必冒犯衆怒、難以收場。

在天安門自焚事件的官方報導中,那位小女孩的燒傷慘狀尤其激起人們的悲哀和同情,而江西幾十位被炸死炸傷的小學生更是令人痛心疾首,兩起慘案雖發生的時間地點不同,卻同樣勾人心肺,同樣被歪曲真相,同樣不容第三者調查採訪,江澤民利用天安門自焚事件嫁禍法輪功或許迷住了一些人的眼睛,而江西小學樓爆炸案卻使廣大民衆和兩會代表幡然醒悟,原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維護江澤民核心地位的穩定。

江西爆炸案就象給煽動打擊法輪功的江澤民當頭一盆涼水,隨後兩會的走向陡然發生變化,先是朱基總理的「十五」報告有關法輪功的一節,念者語調低沉、聽者神態黯然,顯然各自心懷貳意,接着發生人大代表嚴厲質詢最高法院院長,指責中國司法制度不夠尊重人權以及中國取締法論功活動充滿「自相矛盾」,最後政協主席李瑞環在政協閉幕詞中不提法輪功,卻大談「我們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獲得與會代表掌聲最長的好評。

只有政協委員何祚庥象跳樑小醜一般,他先是在政協會議期間鼓譟香港政府打壓法輪功,被朱基總理在參加港區人大代表分組討論時將其謬論冷處理,後誣陷臺灣方面對法輪功提供資助,在記者追問下,他不得不承認所謂臺獨和法輪功合流,原只是因爲看見臺灣呂秀蓮參加法輪功的集會,而給錢的事卻沒有證據,後遭臺灣方面斥爲無稽之談。如此信口雌黃之徒竟能上竄下跳、惑亂生事,實乃國家之大不幸。

而真正的兩會代表則是對貪污腐敗、奢侈浪費、社會治安、國企下崗、貧富差距、安全事故、環境惡化等關係到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實際問題關心憂慮,但在江澤民無視國家法律、濫用專政宣傳工具、勞民傷財鎮壓法輪功的近兩年來,這些社會矛盾變得日趨緊張惡化、危機四伏,從這個角度講,兩會代表的熱點話題成了對江澤民一意孤行鎮壓法輪功的另類控訴。

就在兩會代表爲這些國家大事關心憂慮之時,身爲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卻在會議期間醜態百出,他時而抓耳撓腮,時而呵欠連天甚至當衆大睡,他所擔心的只是能否保住其權力地位,所以着重就法輪功和《天安門密件》對中共官員危言聳聽,而這兩項卻都不在兩會的熱點話題之列,這不能不使兩會代表清醒地認識到江澤民的真實意圖以及有關法輪功和《天安門密件》的事實真相。

可以預見,隨着中共當局繼續容忍江澤民鎮壓法輪功,類似於江西小學樓爆炸、天安門自焚、洛陽大火這樣的天災人禍還會發生,而且事件的規模和慘烈程度還會加大,以江核心「穩定壓倒一切」的政策和欺上瞞下高壓強制處理社會危機的手段,終將導致大規模激烈衝突和社會動盪,致使江澤民政權徹底喪失民心、最終土崩瓦解,這恐怕應是中共當局目前不得不面對的最爲迫切和不可迴避的問題。

正象法輪功創始人在「強制改變不了人心」一文中所預言的那樣:邪惡在中國這樣不計後果的迫害,將導致人民對執政黨及政權的完全不信任、對政府的不服從,造謠的宣傳工具將再也蠱惑不了人心,因爲邪惡對大法迫害的同時也安排了運動中利用其黨當今的頭子自己從黨內毀掉該黨與其政權。這是被操縱者與世人看不清的。

以中共當局在全國示威遊行風起雲湧,爆炸自殺事件此起彼伏之際依然維護江澤民核心地位的勢態來看,中央高層無法承認和接受是江澤民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是自己的姑息使事態發展到今天這樣不可逆轉的地步,那麼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人民終將在忍無可忍之時揭竿而起,這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
 
人氣:10,21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