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祕的「長城工程」內幕
 
2001年1月4日發表
 
【人民報訊】目前大陸對臺威懾的主要「祕密武器」,不是海外各界胡猜的四十軍、四十二軍甚至遠在保定的三十八軍的大規模軍事集結,那樣的集結必須大規模地面運輸,目標大而無用,也不附合高科技戰爭需要。目前利用的主要戰略威懾是:從八十年代末才開始全面實施的「長城工程」。

按照總參謀部的規劃,解放軍在東南沿海、沿疆和全國三十五座重要大城市附近的山區、丘陵、沙漠地帶,以二炮(戰略導彈部隊)爲主體,部署一系列隱祕的國防工程。此一工程耗資巨大、規模空前,主要施工部隊是從八五年「百萬大裁軍」,從陸軍「集體轉業」的工程兵和鐵道兵工程隊。

「長城工程」的現狀

爲對付臺灣,大量戰略、戰術導彈、核彈、防空、反艦導彈、防核、防化武器、設備及戰備物資均已優先部署到福建、廣東、江西、浙江等沿海、沿疆的各個大山區和各大城市附近,以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及南京等市的郊區。在廣西、雲南、四川、西藏山區則部署大量中遠程陸擊導彈、防空導彈,以對付印度、南沙沿岸諸國、越南等,在西部北部和東北沿疆也部署各種瞄準南亞、中亞各國大城市的陸擊導彈。

這些地下戰備工程全部進行全面綠化、僞裝,正如九五年十二月份《人民日報》報導,這些戰略導彈部署時,都做到「天上看不見,地下尋不着」,九五年底中共《解放軍報》宣稱:長城工程已「初具規模」。粗略估計「長城工程」部署的各類戰略戰術導彈(包括核武器),至少也在數萬枚以上。

「長城工程」的性質

九二年後解放軍戰略戰術發生質變,導彈部隊已由原來的「積極防禦(打擊敵人軍事進攻,保護我方戰略目標)」理論進一步演化成:支援戰爭的攻擊行動,打擊敵人縱深「可能形成」的戰鬥力,阻斷敵軍內部後續部隊和戰略支援。甚至進一步演化爲「主動防禦理論」:在敵人開始軍事集結、準備進攻之前首先發動攻擊,摧毀可能形成的軍事目標和戰爭力量。

長城工程不僅向對方的「一線、二線、三線」實施戰略打擊,其中包括核戰的「二次、三次覈報復」。由此看來長城工程絕不是純防禦性的,它一方面是毛澤東六十年代搞的「二線、三線戰備工程」現代化翻版,另方面是隱祕的戰略攻擊基地。特別是最新開發的巡航導彈,主要戰略思想就是在戰前,首先對敵人最要害的戰略目標,做外科手術式的重點打擊。

「長城工程」的發展

九五年十月中共國防部長遲浩田主持召開「國防交通會議」,聲稱:「今後城市交通%%$運輸建設要與國防功能相結合,爲國防服務」。其實這一方面是解放軍劃分「七大戰區(統統轄區內陸、海、空各軍種和公安、民警、民用各武力)」,是毛澤東「人民戰爭」和西方「總體戰理論」的繼續,另一方面也帶動了「長城工程」的發展。


軍委和總參規劃把「長城工程」、「人防工程」等等用鐵道與城市的地下鐵連接,而戰時只要打開地鐵暗門,長城工程就與全國機場、鐵道網連成一個整體,形成一箇中國新的萬里長城。

轉自《華嶽論壇》
(http://renminbao.com)

 
分享:
 
人氣:12,33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