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对互联网“两规”说不
 
2000年11月22日发表
 
【人民报讯】(博讯22日消息)几个月前,中央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随后《人民日报》发表了的 关于互联网负面影响的评论员文章,无意间看到一个政府网站 BBS暂停运 行的公告,长期在中国政治环境之下形成的一叶知秋的政治嗅觉告诉我: 政府要管制互联网。果然间,早已筹划的多项法规政策连续出台,刮起了 互联网上的暴风骤雨。

  按照中国的作法,政策的出台总是要欢呼。比如,政策的制定如何必 要,出台的时机是如何及时,政策所反应的利益是如何正确。果然,政府 有关部门在作这些政策“秀”,官方的报纸也编辑出一些学者的拥护“秀”。 按照惯例,迟早还要有一些网民的热烈拥护才算圆满,估计这些早已经在 考虑并且可能正在编辑之中。

  但是,无论这些政策有多少正面的效果,其诸多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作为网民的一分子,我不会欢呼。相反,倒不能不引起许多的思考。

  互联网作为新技术和新传媒,不可避免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从经济到社会到政治。经济方面不必多言,中国 希望借助信息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欢迎互联网的发展。由于 互联网的非中心性和交互性等本质特征,因此它在社会和政治方面最的影 响,就是社会沟通更加自由和快捷,因而有利于社会自由和民主的发展。 无疑,现在的中国官方在这个方面持矛盾的甚至是抵触的态度,这次互联 网的政策风暴是这种矛盾心态的集中表现。

  应该说,中国现在的舆论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自由和民主都存在着 相当的问题。推进自由和民主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变 成真正强大国家的最根本的保证。在如何推进自由民主建设方面,的确存 在着种种难题。对于中国这样的落后的大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形势下, 不能不考虑包括稳定在内的种种因素,以保证经济能够持续的发展。因此 一步到位式地自由与民主方式,对于中国是可望但不可及。因为其中的冲 击和代价比较大,落后的中国应当尽力避免这样折腾。比较切实可行的方 法就是逐步推进民主建设。

  互联网恰恰是这种逐步推进的一个非常宝贵的技术工具。它从技术上 上将中国的民众分为两个部分,网民和非网民。这种区分在相当长时间 (估计20年)中存在。这种区分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意义就是为民主自由的 推进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台阶。其基本点就是:一方面政府保持原有的谨慎 所传媒政策,社会中大多数人仍然受这个游戏规则的约束。另一方面政府 对互联网的社会影响持宽松的和乐观其成态度。网民队伍在相当时间内只 是社会中的少数,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率先享有新技术带来的自由和民主。 即使有一些问题,也因为网民数量不影响到全局。比如目前而言,网民只 有人口的 1%,影响有限。说得极端一点,也就是一个网上的“香港”而 已。网民在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比非网民有事实上的优势,他们运用新技 术享受更多的自由民主有其合理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民队伍的扩大, 这种自由民主比较自然地推进到全社会,社会的振动比较小。

  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顺利推进,我们曾实行不得已而为之的价格“双 轨制“,我们也有局部的经济“特区”上的探索。今天,网络在技术为我 们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很理想的“双轨制”和“特区”,为什么我们不能很 好地加以利用呢?

  很遗憾,最近的政策风暴中未看到这种趋向。政府政策造成的印象是: 在经济方面接纳互联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控制互联网。这种政策看上去 似乎很高明,但是主观上的一厢情愿并不能代表客观上的实际效果。互联 网的影响是整体的,矛盾的政策只会妨碍互联网的健康快速发展。互联网 将是信息时代的整体标志,也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我们应当顺应历史的潮 流,充分正视、重视、发展这种文化。

  火药是中国发明的,具有很强的军事上的功能。古代中国的统治者或 许害怕百姓作为反抗的工具,因此将它的主要功能引导到制作爆竹上。爆 竹业发达了,其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然而,西方列强最终用火器打开 了中国大门。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互联网将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工具。我 们要从互联网的本质去开发互联网的功能,而不是主观的想法强加互联网。 政府所担心的是互联网成为批评的工具,而历史教训所担心的是将互联网 扭曲成信息时代的爆竹。

  互联网需不需要管理?官方说互联网需要管理,所以我们的办法的是 正确的。甚至人民日报还援引美国、加拿大的网络管理法律,为新近出台 的中国互联法规辩护。其实,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管,而在于管什么和如何 管。如果引用美国例子,这种援引无疑是在打自己的嘴巴。美国是一个不 能立法限制言论自由的国家,甚至臭名昭著的新纳粹在美国也可以存在。 这与中国的互联网内容管理完全是两回事,是两种不同方向的管理。

  互联网需不需要依法管理?官方说法规的出台,为管理互联网提供了 法律依据。然而,国家的法律、法规,是管理上的很高层次,也是很宏观 的。法律法规的权威性,要求非常缜密和成熟。但是,中国的互联网在世 界上和落后的,世界上包括先进的国家都很少有上升到这个层次的,中国 这种法规政策上的超前性,究竟是反应我们在政策上的高明,还是政策上 的急躁?应该看到,中国的法制建设很落后。一个区区的物质世界的《新 闻法》,从80年代到现在仍然不能出台,而对网络世界的新闻管理到先出 台,其中难道合乎管理的规律吗?管理当然需要有法可依,但如果法规本 身有问题,还不如没有法规的好。

  管理一定要政府法规吗?即使是互联网的管理,也不一定是政府的法 规。管理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政府的管理,还有网站的以及网民的自 律。其中比较合理是网站的自身的管理规则。就 BBS而言,由于性质和倾 向不一样,各种 BBS之间的管理规则不必相同,也不应该相同。比如政治 性质的BBS与娱乐性质和体育性质的BBS,怎能用同样的规范?又比如,人 民日报这样官方报纸的BBS,与一般社会网站的BBS,也应当有所区别。门 户网站成千上万人的 BBS,与个人网站的亲朋好友的留言板,岂能用同样 的规则?所以不同的BBS性质,不同的网站特点,不同的BBS规模,不能用 同一的规则去规范。

  对BBS的限制合理吗?开办一个BBS需要如此众多的手续,如此苛刻的 条件,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BBS 有众多的性质,其实中国政府所敏 感的也就是政治性质的BBS,有必要对所有BBS 都提出政治性质BBS的要求 吗?这完全是泛政治化的。BBS 有不同的规模,人民日报、门户网站等影 响很大BBS值得注视,而规模限制的特定的BBS就没有必要这样小题大做, 至于个人的一些 BBS完全不应该干预。现实中,政府对大众传媒控制,但 不见得要用此道去规范大学食堂旁边的留言板(那也是 BBS),更不能去 管个人丈夫给妻子的留言簿。按照新近法规 BBS的开办条件,大概中国只 会留下那么几家 BBS。互联网本意是降低了民众表达意见的门槛,可是新 的规定硬是强迫百姓不能点灯。

  要把 BBS变成大众浴室吗?有帖子说水木清华的要持证件登记了,实 际上就是实名制。加上网站对IP地址的记录以及 ISP对电话联线的记录。 这些还要拷贝向有关机关提供。如果这些措施都严格实施,BBS 实际上成 了天体浴室。洗澡的人被窥看总是令人尴尬和不安的。人们喜欢 BBS的匿 名,绝大多数并不是胸怀叵测,而是匿名提供的自由和便利。这实际上成 为BBS的一种文化生态。如果真的要改变这种生态,可能就是改变BBS本身。 如果所有的BBS都要作这样的登记,还不如关闭BBS的好。

  这些政策无不以国家安全为上方宝剑,而对互联网实施管制。其实, 在更多的时候国家安全只是一个大帽子。国家安全当然重要,但不是什么 都可以贴上此类标签。就普通网民而言,一介草民,连外围的机密也接触 不上,许多应该知道的东西在国内的舆论体制之下,都不能知晓,何来的 危害国家安全?真正能够危害国家安全的,只有极少数重要的人士,但他 们已经有特殊的规范约束。就安全本身而言,安全总是相对的,从来就没 有绝对的安全之说。现代的情报从公开的媒介上搜集是基本的方法之一。 更多的时候,这不是媒体之过,而是搜集方的高明,就象从砂子之中提炼 出黄金一样。除非关闭网络,否则网络就是有相当的信息是安全淘金的砂 子。如果言论自由就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那么美国就是世界上最不安全 的国家了,但这不是事实。封闭的安全并不是真正的安全。

  “健康”发展又是一顶大帽子。无需讳言,网络上乱七八糟的东西不 少。不过这些东西都是现实世界的反应,也不见的比现实世界多。而且, 中国互联网在世界处于倒数的位置,网民普及率只有 1%。很显然,中国 互联网当务之急的发展,首先是规模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过多的限制, 就是妨碍互联网的发展。比如,那斯达克股市的中国网站在相关政策出台 之后的应声而倒,无疑是对互联网公司的极大刺激,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积 极性和未来前提的预测。比如,众多网站服务的限制,使得网上的世界不 精彩,网民就没有上网的热情。没有了网民,就谈不上网络的发展。就中 国网络目前的状况来说,需要的是发展。而没有发展,何来“健康“发展。 退一步说,那些没有实施中国式管理的世界上的网站,难道都是”不健康 “的吗?如果感觉到世界上自己是唯一”健康“的,那么在心理学上恰恰 说明自己的心理”不健康“。中国曾经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没有 充分把握二战之后的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如果中国再次错过信息化的发展 良机,这些互联网政策要承担历史的责任。

  政策的出台,众多的网站表示欢迎。这里无需怀疑他们的本意,但的 确在字里行间发现他们的态度的差异。很明显,规定对一些网站有利,而 对另外一些网站则不那么有利。例如关于新闻来源的规定,就会使得官方 网站与非官方网站处在不平等的位置。这个规定,实际上使得商业网站至 多成为一张“文摘报“之类,发展余地缩减了。而一些小的商业网站,更 是没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