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臺灣政局形勢詭譎 北京陷入一片慌亂
 
2000年11月14日發表
 
【人民報訊】近一年以來,北京的「臺灣通」們都陷入一片慌亂的狀態,不只是因爲臺灣情勢單方面起變化,美國總統大選也可能對中美臺三邊關係起波瀾,更重要的是,臺灣問題不再是官方、學者的禁臠,而是包括軍方、校園、民衆的熱門焦點話題。於是乎,在擔心特定問題干擾大局的隱憂下,官方已設下更嚴格的框框,學者言論尺度不再漫無標的,在「外弛內張」的大氛圍下,臺灣問題就像鴨子滑水一樣,令人看不清也摸不著。

  北大國際政治系教授李義虎說,臺灣問題現在已上升爲大陸兩、三個熱點之一。民衆除了關心經濟改革前景、西部大開發外,北大前門海淀南路走一遭,聽進耳裏的多是談臺灣問題。對這現象,李義虎說,去年臺灣提「兩國論」後,原想走上街頭示威的學生被抑制了,但今年民進黨陳水扁當選後,不管校園或民間,多數人認爲,臺灣問題再拖是不行了,「分裂的趨勢已大於統一」,領導人再軟弱事情就難辦了。

  李義虎說,這也是爲何大陸學界人士不諱言支持戈爾(高爾)上臺的原因,畢竟中美「戰略夥伴關係」及「對臺三不」都是民主黨柯林頓所提出,不管從情感或理性上說,戈爾上臺對華政策至少有其延續性。

  然而臺灣問題的複雜化,更讓高層決定必須緊縮對臺部門發言的尺度。軍方的言論或態度,一向是外界對中共高層是否展現強硬意志的觀察指標。儘管去年以來,不管在大小會議上,多有軍方人士指責高層在「一中」原則上讓步多,但一位熟悉高層動態人士指出,在「兩國論」提出後一週的七月十五日,軍方開了一次會,會議上高階將領宣佈對臺的幾點意見,其中主軸卻是「要冷靜觀察、沈着應對,絕不躁動,更不盲從」,安了不少長期觀察臺灣問題的學者的心。

  事實上,軍方在對臺問題上已出現一種可尋的規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方研究學者坦言,這個規律便是,越是高層的軍方將領,在臺灣問題上看得越透澈,跟黨中央的路線越一致,所以「喊打」的多是基層;越是文職的軍官越好戰,像質疑中央觀點的多是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的,反而總參、總政等作戰單位一片平靜。但也由於軍方在未來兩岸問題重要性的大增,致使高層指示暫緩已安排外調巴基斯坦武官的總參局長王在希,留在國內觀察形勢,成爲第一位帶職將軍出任國臺辦副主任。

  另外,幾位臺灣問題專家的動態,也不妨作爲對臺口緊縮言論的指標,一是過去每有精闢發言的和平與發展所研究員辛旗,近期言論已明顯趨於低調;原中國現代國關所研究員閻學通,月前被調出國關所成爲清華大學國際所副所長,無法接觸在原所可接觸到的高層一手資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認爲,臺灣問題不是一般學科,是千秋大業的事,需要嚴謹以對。對近年來兩岸新聞界停留在粗淺層次報導相當不以爲然的郭震遠說,過去十年來,新聞界在兩岸高低層次的對話與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但遺憾的是,記者一來不了解大陸,二來不了解兩岸關係的時代意涵,加上多數從表面淺層看問題,結果不是扭曲了原意,就是斷章取義。

  當然,郭震遠說,大陸官方學界也要負一定責任。例如,究竟所謂權威學者是否真正權威,他們的觀點是否真能代表高層,或只是道聽塗說,抑或學者的觀點能否正確地解讀給臺灣媒體了解,都是問題。

  以對臺智囊單位而言,郭震遠表示,有些單位屬一級部門,除承擔任務課題外,做臺灣研究能有完整的資訊來源,但有些則否,甚至部份學者明明研究中東或歐亞問題,也被「炒」成臺灣問題專家。他說,爲什麼高層要緊縮對臺言論尺度,不無其中的道理。

  面對詭譎形勢的臺灣變局,高層要求「閉嘴」的態度很明確。一位任職新聞界的對臺工作者表示,不久前華東某電廠廠長接受海外媒體採訪時說:「我們可以處理臺灣的核廢料」。不久後,廠長就遭到高層的點名批評。過去可以說的,現在「敏感時期」卻不能說,原因很簡單,這是中央定下的「政治禁忌」,對涉入臺灣內部形勢的問題一律封口。

  儘管如此,明天在珠海揭幕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卻又是令一個很好的觀察指標。

這是前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卸職臺辦後的處女秀,所有敏感話題包括兩岸政治對話、民進黨執政後的兩岸關係、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乃至外交休兵,都要搬上臺面,更重要的是,海協會長汪道涵,國臺辦主任、正在中央黨校學習的陳雲林、副主任王在希等人都安排與會。或許,中共在「一中」之外的許多議題會提出新表述,藉機展示善意。不過,誠如李義虎所言,在臺灣情勢未定前,北京說什麼或做什麼,不都是多餘的嗎?

轉自木子網
(http://renminbao.com)

 
分享:
 
人氣:10,75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