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惊报现代中国福建「人蛇」的起因
 
2000年10月27日发表
 
【人民报讯】据香港文汇报报导,棺头镇有六万人口,和毗邻的马尾亭江镇以及长乐猴屿等临江靠海的乡镇,过去统称「十八乡」。这一带自古有许多人以舟楫为生。至清末,马尾创办船政局和航海学堂后,「十八乡」人更与航运业结下不解之缘,有不少人随船飘洋过海,旅居世界各地。现在,仅旅居在美国的「十八乡」人就有十数万之众。今天的「十八乡」是十分富足的侨乡,举目四望豪宅鳞次栉比,破旧的屋宅难以寻及,不少豪宅还有电梯、花园、游泳池,其侈华程度连香港有千万家财的富翁也难以相比。

报导说,本以为铤而走险走上偷渡路的应是三餐无着的穷汉,这里的事实表明并非如此。记者获悉,涉及偷渡的多是殷实人家子弟,他们赌命偷渡的原因,竟是因为在村里会被人看不起:别人有本事到外面发洋财,我岂能在家里「吃闲饭」。于是,出国─赚钱─起大厝成了这一带青年追求的人生「三部曲」。村里的豪宅正是「淘金者」发财的标志。

报导引述福建省连江县棺头镇侨联萧主席说,这里偷渡由来已久,冷战时期一些村民就冒「反党叛国」的弥天大罪,用各种办法偷渡美国。当年,偷渡者到美国被当成「反共英雄」,一下子就得到政治庇护,取得居留权。偷渡最多的时候则是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三年,那时国家刚开放,国门大开,旅游、迁徙自由了,人们纷纷偷渡到海外,投亲靠友,打工发财。两三年时间,旅美乡亲人数从一千五百多人上升到一万多人。如今,偷渡的人比往年少多了,一是青壮年走得差不多;二是边防查得很紧,对船只进出严格登记;三是偷渡风险莫测。不过,偷渡客就连到美国亲友那里洗碗,吃住之外,每月还能挣到二千多美元,是国内工资的二十多倍。「美金刺人眼珠子」,还没走的人总是想方设法出去。

萧主席说,现在政府对偷渡抓得很紧,处罚很严,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前两年,偷渡前蛇头要先收几万元人民币。现在可以分文不收就让你上路,待成功后再分期付清。这样,尽管到美国的收费涨到五、六十万,到日本涨到二、三十万,还是有人上路。

这次香港货柜发现的廿六名人蛇中,有些是棺头镇阳岐和塘头村人。记者问及村里的干部和村民,大家都浑然不知,与六月英国多佛尔港惨案发生时的情景有天壤之别。村干部告诉记者,反偷渡实行责任制,他们只能管村民不从本地辖区内偷渡。现在偷渡客离开本地都是合法的,到其他地方偷渡管不了,到了美国更管不着。据村民介绍,美国法律是,非法进入美国国境的外国人,一旦被移民局发现就会被扣押,而所有已经入境的外国人都有权申请政治庇护;申请政治庇护期间,只要有持有绿卡的亲戚愿意提供居住条件,非法移民就可获保释。美国现有一两万棺头人,棺头人偷渡到美国不怕找不到有地方住的亲戚,都会以人权、民运、法轮功、计划生育等名堂得到庇护居留。假如留不下来,还有律师可以帮忙。一位村民说,棺头人都知道纽约有位帮偷渡客打官司包赢的律师,叫「包捷师」(按:包杰斯,美国纽约律师事务所主管,从一九九三年开始协助「蛇头」从事从中国大陆偷运「人蛇」的非法营生,涉及「人蛇」六、七千人,牟利一千三百五十万美元),很多人找他。记者真没料到这里农民对美国法律竟如此精通;美国的一名律师,在中国农村竟有如此之高的知名度!

有位村干部告诉记者,现在干部难当,事事都得管,力不从心。过去偷渡的人被发现,要进一个月学习班,罚款一至二万元,外国政府和报纸就批评你违反「人权」。村民管不住,偷渡了,他们又说在中国没有「人权」。这位干部还说,美国最讲「人权」,那为什么对合法移民也重重设卡,连夫妻、父子、母女团聚的十年八年还批不下来,许多人出于无奈,只好走上偷渡之路,陷入了「移民无路,偷渡有门」怪圈。

当记者了解如何偷渡时,村民和干部众口一辞:现在成批乘船偷渡少了,个别的都是外面的人来偷偷组织的。至于怎么走则众说纷纭,有「真护照、假人头」公公开开出去;有「先合法,后非法」经第三地出去;有「钻货柜、坐货轮」飘洋过海出去;有「先南美,后美国」拐弯抹角出去;有「从东欧,到西欧」翻山越岭出去花样百出,匪夷所思。

面对鳞次栉比的楼房,棺头的干部无不忧心忡忡。据他们介绍,村里年轻人都走了,只剩下老人、妇女、孩子,连老人百岁找八个抬棺木的青年人都找不到,说难听一点成了「现代寡妇村」,社会问题不少,最显见的是土地抛荒,为逃避政府罚款,只好雇人来种。留守空巢的女人长年守活寡,赌博成风,有些人还红杏出墙,惹出种种事端。前几次,《海峡都市报》就披露,福州琅岐一位怨妇养汉子闹出人命来。

两三天的采访给记者留下一个准确答案:福州的偷渡活动已由过去人类追求更好生活的本能驱使村民自发的行为,演变成今天由国际犯罪集团以牟取暴利为目的的有组织跨国犯罪活动,仅靠福州市,福建省乃至中国的努力是查而不绝,禁而不止的。
(http://renminbao.com)

 
分享:
 
人气:9,57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