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撒謊?香港轉口港地位被除名絕非「無中生有」(多圖)
 
顏寶剛
 
2024年4月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自由亞洲電臺上周發布一篇專題文章《國際航運界重整全球航線 業界:香港轉口港地位或將被除名》,引述報告指出,香港正逐漸被剔出亞太區內大型船隻轉運港名單,報道引來業界及市民高度關注,但港府不單無視客觀數據,反斥自由亞洲電臺是「無理評論是毫無事實基礎、無中生有」。香港財經官員為了掩飾日益敗壞的經濟現象,已經惡劣到扭曲一些經濟數據作為開脫自身責任的藉口,但這既經不起客觀數據的驗證,同時亦是試圖矇騙中央政府,成為「暪上欺下」的惡劣行為。 我一直有跟進香港出口及貨櫃碼頭競爭力新聞,過去亦多次撰文引述本港貿易數據及港口碼頭吞吐量變化,證實香港港口競爭力不單遠遜對手新加坡,甚至已被內地多個大型港口所拋離。自由亞洲電臺的報道,正是引述物流數據分析公司Sea-Intelligence報告,指主要航運公司由於想提高準時交貨率,正在將託運的貨物從香港轉至其他更新、更大的港口,更加把香港從轉口港名單中剔除。 自由亞洲電臺在兩個月前拍攝到葵青九號貨櫃碼頭已完全閒置,翻查資料,全球兩大貨櫃航運集團馬士基和赫伯羅特今年1月簽署的協議顯示,直接靠岸停泊深水港名單中已再沒有香港位置;另一「大洋聯盟」更新今年網絡,更直接在香港港口停靠次數由從11次減少到僅有6次;自由亞洲又引述美國供應管理協會行政總裁德里稱,由於菲律賓有大量半導體業務,印尼、新加坡和馬尼拉等地區的港口將成為重要受益者,加上中美關係緊張,均影響香港轉口港的角色。 港府反駁引述中國報告力陳香港航運地位 更直接令香港失去轉口港地位核心原因,正是香港的國際政治地位已出現根本性轉變,美國供應管理協會稱過去香港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當中享有特殊地位,皆因香港是一個半獨立自主的地方,但隨著中國逐步幹頂,香港已不再獨立自主,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外國人因《國安法》被捕,認為現在香港的法治比以前「更任意妄為」,因此香港的特殊地位已被侵蝕。 對於自由亞洲電臺報道,運輸及物流局上週五(5日)選擇在社交媒體發文反駁,稱香港仍是國際領先航運中心,地位廣受國際認可,更駁斥「自由亞洲電臺就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正在急劇退化中的無理評論是毫無事實基礎、無中生有」,稱絕不接受此等捏造事實的肆意批評攻擊。該局又引述中國的《2023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力證香港港口綜合實力排位仍在全球第四。 但翻查這分由新華社和海事數據供應商波羅的海交易所編制的《新華.波羅的海指數報告》,僅有十年歷史,是依據所謂「綜合實力」,即包括港口條件、航運服務、綜合環境等進行年度獨立排名,但報告未見有廣泛認受性,而且報告排名亦顯示,新加坡再度問鼎世界頂尖航運中心,倫敦和上海分居二、三位,香港則是連續多年排名「梗頸四」。 客觀數據證實香港已「失去轉口港功能」
儘管特區政府不願承認,但客觀數據早已證明本港已「失去轉口港功能」,過去兩年本港進出口持續下跌,拖累了GDP表現,今年2月整體出口及進口貨值均出現按年跌幅,分別下跌0.8%和1.8%,遠遜市場預期,當中出口更中止四個月連升趨勢。
翻查香港海運港口局數據,佔本港七成貨運量的葵青貨櫃碼頭吞吐量,在去年十二月止已經連跌25個月,創有紀錄最大跌幅,吞吐量在去年全年跌14%,創有紀錄最大年度跌幅,更是連跌兩年。如果計及其他貨櫃碼頭,去年本地港口只處理了1440萬標準貨櫃單位(TEU)的貨櫃,按年挫13.7%,由2018年起計更是連續下跌六年,較2013年高位更是減少了三成半。踏入2024年,即使今年一月貨櫃吞吐量因為農曆新年在不同月分而反彈了近兩成,但到二月又再出現雙位數跌幅。
面對貨櫃吞吐量持續減少,今年二月公佈的2023年全球前十大貨櫃港排名,在二十年前曾排名第一的香港,去年排名再下跌一位,已經降至全球第十,如果不是歐洲鹿特丹港跌到第12名,香港更早已跌出十大。從增速上看,亞洲12個港口中只有深圳與香港吞吐量下滑,而跌幅最大的正是香港,按內地媒體解讀,能保住前10全靠同行「襯託」,香港貨運量持續下滑的原因是託運人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貨主更傾向於直接從大陸發貨,而不是通過香港轉運。 現實是在過去幾個月,香港業界及媒體均已提出了警告。現代貨箱碼頭母公司、九龍倉主席吳天海上月出席業績發布會時坦言,香港貨櫃碼頭情況嚴峻,並謂香港的碼頭由20年前排名榜首,到今日跌至十大榜尾,加上內地港口搶生意,同時,全球貨櫃船運行業已經呈現半壟斷狀態,有2至3家貨櫃船公司宣佈重組聯盟,並重新編排航線,影響所及,吳天海形容「香港又是輸家」,稱見不到短期內的情況會改善,甚至預見還會進一步惡化。 作為貨櫃碼頭另一最大經營商,長和去年的中港港口收益及EBITDA分別減少9%及18%,主席李澤鉅亦坦言香港貨櫃碼頭去年生意下跌不少。 港官員為掩飾敗壞 「暪上欺下」 我近日經常說香港的財金官員已經失去昔日「居安思危」的審慎心態,由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褪色,港股市值大跌、IPO排名跌出全球五大、以至資產管理規模AUM及地區總部數目均錄得歷來最大跌幅,這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全被官員忽視,只懂一味「說好香港故事」。現在同樣問題一樣出現在航運中心地位上,眼見貨櫃碼頭排名由廿年前的全球第一,現在跌至十大排尾,明明客觀數據顯示貨櫃吞吐量大跌,卻拿出一個幾乎完全無認受性的報告狡辯香港港口綜合實力排位全球第四,這種無視問題只為了掩飾日益敗壞的經濟現象,已經惡劣到扭曲一些經濟數據作為開脫自身責任的藉口,但這種「高級紅、低級黑」的做法,既經不起客觀數據的驗證,同時亦是試圖矇騙中央,成為「暪上欺下」的惡劣行為。 另一關注重點,是有關香港貨櫃碼頭競爭力倒退新聞,在《明報》、《文匯報》,甚至是內地官方媒體均有大量新聞報道,但港府卻揀選點名批評自由亞洲電臺,不難令人聯想有關針對理由,正是由於自由亞洲電臺近日因應《基本法》23條立法後,因安全理由將員工撤出香港,因而受到港府以政治手段抹黑及批評,這個正與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23條立法後,宣稱傳媒合理的新聞報道不會被針對的說法,完全是另一回事,可見官員所說的新聞自由獲得保障,根本就是不值得信任。△(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分享:
 
人氣:8,53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