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分析王滬寧出爐的對臺新政策:內統
 
金欣
 
2024年3月18日發表
 
宋國誠認為,中共政協主席王滬寧領導一個「內統團隊」,企圖從內部搞垮臺灣。 (Photo by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金欣綜合報導)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中國問題與國際戰略學家宋國誠發表文章指出,「和統」或「武統」都對中共不利,中共已經開始對臺灣進行「內統」,達到「以臺灣自己反對臺灣,從臺灣內部統一臺灣」的政治目的。 宋國誠於3月18日發表在上報的文章《中共新對臺政策──內統》中指出,從中共的戰略角度來看,「和統」進度緩慢、成效低微,對於窮兵黷武又急功近利的習近平來說,耐性有限且不堪等待。而「武統」,成本太大、代價過高,加上中共國內財政枯竭、經濟惡化,若發動「渡海奪島」戰爭必將遭受臺灣國軍的頑強抵抗,也將遭受國際多國聯軍的干涉與反擊,「傷人八百,自損一千」,是一項「邊際效益最小化」的糟糕選擇。 他認為,中共已經開始採取「(中共)委託(臺灣)代理」的形式,借用「臺灣吳三桂」與「在地協共者」,以臺灣自己反對臺灣,從臺灣內部統一臺灣!由於國會「三黨不過半」的態勢,使得「藍白+無」的策略聯合,形成親共的「紅色結構」已經成為中共併吞臺灣的「內部槓桿」。 他說,這條「內部槓桿」就是「中共-立法院」的日常連線,以政協主席王滬寧為首腦,底下包括統戰部、國臺辦與涉臺智庫為幕僚團隊的任務性組織,宋國誠稱之為「內統團隊」。其次,這個組織以幕後操盤的方式,串聯並指導臺灣內部的「親共集團」(「臺灣吳三桂」)或「在地協共者」和紅色媒體,在臺灣內部建立「愛國主義統一戰線」。簡單說,就是建立「中國共產黨臺灣支部」。這條「愛國主義統一戰線」的其初期目標,就是讓臺灣自亂陣腳、相互爭鬥,製造黨派壁壘與政治亂象,以臺灣自己裂解臺灣,削弱並瓦解臺灣社會的集體共識與凝聚力量。這條愛國統一戰線分為上中下三個領域,分別是「國會造亂」、「中產洗腦」、「基層賄賂」。
示意圖:中共企圖讓臺灣立法院變成「紅色國會」。(陳柏州/大紀元)
他分析說,首先,以藏在國會的親共立委形成「裡應外合」的常態性結構,把臺灣立法院改造成「紅色國會」。利用民進黨「立院不過半」的趨勢,提出諸多「利共亂臺」的爭議性法案。例如「總統選舉二輪投票制」、「縮短中配入籍年限」、「在中國設立『在籍投票所』」等等主張或草案,為中共打通「輸臺和亂臺」的任督二脈,為中共掌控臺灣國會開闢祕密門道。 第二,臺灣內部的親共媒體與名嘴,進行「強中弱臺」、「揚共貶臺」的輿論製造和帶領風向。例如每當中共有新的武器出爐,便利用「退將」大肆宣揚其武威與戰力,每當臺灣執政黨出現施政缺失,便利用「前立委」開足火力進行體無完膚的攻擊(從過去的疫苗、毒雞蛋到現在的「蘇丹紅」食安事件)。這些「紅色名嘴」為中共賣力宣傳、唱衰臺灣。 此外,由退將、名嘴、紅媒所組成的「亂臺義勇軍」,對臺灣安全與利益危害最深、破壞最大。例如在大陸「快艇」金門翻船覆事件上,他們迫不急待上演了一場「幫助中共譴責臺灣」、「幫助中共霸凌臺灣」的「無間道戲碼」,上演了一場顛倒是非、倒果為因的「強盜抓官兵」,為中共侵略臺灣主權鳴鑼開道! 第三個領域是,全面滲透臺灣的基層組織。以免費旅遊、機酒招待、全程陪伴、禮物滿滿等等賄賂手段,從臺灣的村裏長、宮廟人士、社會團體,包括農會、漁會、水利會、商會、學生會、同鄉會等等,對臺灣基層組織進行「撒網捕魚」的滲透。一方面藉機拔除民進黨的地方樁腳,一方面培植民間親共力量(例如「韓粉」與「小草」)。 宋國誠還說,王滬寧在「政協」報告中提出的四套戰略:產業合作、共同市場、基層治理、融合發展,正是「內統」第三領域的範本與手法。產業合作既可避開「改變臺海現狀」的指控,共同市場則是對臺灣經濟的蠶食鯨吞,基層治理則是對臺灣地方組織的利誘與掌控,融合發展則是一張蜘蛛網,以黏網當糖衣,以毒液當蜜汁,目的就是麻醉臺灣、吃掉臺灣。 宋國誠認為,中共的對臺政策已經轉向從臺灣內部實現統一的「內統」策略。中共的「內統團隊」對臺灣進行長臂赤化、內部裂解、國會造反,以不費一兵一卒的方式,漸進侵蝕、慢吞臺灣。只有認清並透視中共的「內統」策略,才能穿透中共併吞臺灣的暗黑手法,才能洞察臺灣內部「第五縱隊」的危機。△
 
 
分享:
 
人氣:27,15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