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以德感人的王烈(图)

陆文




在王烈的教育和影响下,先是乡里,后至郡州,人多向善,蔚然成风。

【人民报消息】晋代陈寿撰《三国志》史书后,裴松之加以补注。补注本第十一卷引述《先贤行状》中,叙述一位名叫王烈的先贤事迹,至今读来仍令人肃然起敬。

王烈是东汉时代的人,他博学多识,通晓大道,秉义处世,百折不回。品性和学问都很优秀。他在父亲死后,守孝持家,辛勤尽心。家乡遭遇饥荒,路上多有饿死的人,王烈家境并不富裕,却节衣缩食,经常省出一些食物分给乡里的贫苦人家,救活了不少人命。因此,人们都称他是宗族里的孝子,乡里中的仁人。

度过饥荒之后,王烈以诵读古代经典娱己,以教书弘德育人。自办学校,自任教师,诲人以道,励人以德,使人从善远恶。受他教导的众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大德大智,成为社会的栋梁,真所谓「大化隆行,皆成宝器」。

王烈的弟子们出入亲友家中,个个都行为端庄,容止可观。他们走在街头、田间,都与那些小混混们有着天壤之别。人们称赞说:「这就是王烈的弟子啊!」

在王烈的教育和影响下,小自乡里,大至郡州,人多向善,蔚然成风。

那时,国内有个偷牛贼,被失主抓到了,失主因受到过王烈的仁德熏陶,对偷牛人予以劝导,打算把他放走。偷牛人说:「我是一时胡涂,失了本性,今后一定改恶从善。您既然已经宽恕了我,请莫将这事告知王烈,免得他为我操心难过。」

失主后来还是把此事告诉王烈,王烈拿出半匹布,请失主转送给偷牛人。失主问道:「此人既为盗,又怕您知道,反而送布给他,这是为什么呀?」

王烈说:「此人能悔其过,是知耻恶。他怕我知道了难过,是有善心。我送给他半匹布,既鼓励他改过,又表示对他的关心和感谢。」

这一年内,另一个老人挑着重担子走路,走得十分艰难。这时有一个人接过他的重担,帮他挑了十几里路,送到老人家门口。问这人姓名,也不回答就走掉了。

不久,这个老人又将一把剑丢失在路上。有一个人见到这把剑,想不捡它,走自己的路,又怕这把剑被永久地丢失了,只好捡起来,守在路旁,专等失主来找。一直等到晚上,这才遇到有个老人来找剑。失剑老人一看,原来就是不久前帮他挑重担的人。

老人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您以前帮我挑担,隐名不告,使我一家人想念得好苦。今您复守我剑于路,时至日暮。感君之仁,求告以名,我将告王烈知之。」

那人道:「我这区区小事,不足以为王烈知晓。」

后来,这位失剑老人把此事告知王烈,王烈叫人仔细察访、了解那位好人的情况,发现他竟然就是早先盗牛之人。王烈赞叹道:「美妙的音乐,能使众人齐歌;善良的品德,能使众人齐学。这种境界,真是令人高兴啊!」王烈便将此事表彰四方,闾里间众人都受到激励。

当时的人互相有争讼之事,为了辩明谁是谁非,便去请王烈裁判。双方向王烈家中走去,行到半途,想到王烈的宽厚仁义,心中顿生惭愧,互相都想到自己的错误之处,双方变得冷静、和善,没有脸面去见王烈,于是「或半途而返,或望庐而还。不敢使王烈闻之。」

当地的人,强不凌弱,众不欺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王烈感化了众多的人,善化了当地的风气。后来由于董卓作乱,祸国害民。王烈逃难,避世僻居,年七十八岁而终。△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8/27/71339.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