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好一个“龙抬头”

郑欣然

【人民报消息】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也有叫春龙节的。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民间说法“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时令至二月二,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天地交泰,风调雨顺则为万物生长开创生机。在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国源远的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龙抬头”的历史传说起源于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一做法被后代帝王承袭下来。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意喻能有开明的皇帝亲率天下春耕,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还有在民间流传的“龙抬头”的故事是说由于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回天庭,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故事更多的表达了人们敬龙纳吉,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的感恩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节日对人们而言显得格外有意义。

百姓庆祝“龙头节”,敬天祭祀,敬龙祈雨,虔诚于老天保佑,祈龙赐福,一年好收成。在《左传》桓公五年有说法“龙现而雩”,意思是惊蛰以后龙神就要现身,这时该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提到了舞龙求雨的活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流传下来的民间祭祀活动都很有说道,现行的民俗中就有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的“引田龙”的仪式。神文化的内涵让传统变得丰富而有韵味。

谈及龙,中国人总是倍感亲切,中国的龙崇拜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在《史记》二十八卷《封禅书》里说:黄帝乘龙上天,群臣无法跟随,只能抱着拉断的龙髯哭泣。以黄龙象征黄帝,中国古人以龙为尊。历史记载,东方的龙大多是正面的形象,是佛祖身边的护法,是皇宫大殿柱子上延绵环绕的金身,是许多宏伟历史天象中与鹤、凤等出现显现人间的嘉瑞先兆。中国龙,家族庞大,有黄龙、青龙、赤龙、白龙、乌龙、金龙,千年之龙叫应龙、无足之龙叫烛龙、有角之龙叫虬龙、无角之龙叫螭龙,等等。但它们有好有坏,有善有恶。传说中也不乏屠龙、斗龙的记载,如女娲杀黑龙、大禹斩蠢龙、李冰父子伏孽龙、周处除蛟龙,等等。

历史的今天,中共这个“西来幽灵”已被人们解析是邪恶的赤龙附着在中华大地,近百年来,其噬血的本性注定了它对中国人民实施地暴政与杀戮。多行不义必自毙,天象彰显天灭中共赤龙在即,看今朝,中共乱象尽显崩溃一触即发,中共党内讧成为世纪焦点!

今年的“龙抬头”,人们除了秉承传统的美好期待,更可期待没有中共的日子,天赐洪福,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接福纳祥。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2/2/20/56069.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