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一個生命體(多圖)
 
2005年6月28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一、漢字是一個生命體:有他的聚、散、離、合,也有他的成、住、壞、滅。

在古代,「道」這個字,總是和「德」一家親,人們總是「道德高」,「道德低」的在談論着,老子寫下道家的精華五千言,就叫做《道德經》。到了現在,「道」與「德」,早已分道揚鑣,它又和「路」聯在一起,人們看到的處處是「道路長、道路短」的。「德」失去了「道」的陪伴,不甘寂寞也找來了「功」做伴,因爲現代人喜歡做「功德」,卻不喜歡講「道德」。

再說「成、住、壞、滅」。世界三大古文字,其中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都曾在歷史的舞臺大放異彩,如今卻都已走入了博物館,只能供人憑弔,唯獨中華民族的漢字,走過三千多年的風風雨雨,歷經蹣跚的腳步,如今卻老當益壯,神采奕奕,大步走向世界的舞臺,展現動人的光彩。

二、美妙的漢字:在所有的古文字中,漢字碩果僅存,絕非僥倖,它的美好,奧妙,值得探索。

1. 漢字是神傳的文字

「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從科學來看,也許只是遙遠的傳說。但從「文化人類學」來看,傳說的背後,其實往往隱含着更多的真實。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有四個眼睛,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當他從天上帶來這種文字時,上天喜悅的祝福,並降下小米來慶賀。而妖魔鬼怪,看到人類有了文字,有了智慧,再也無法愚弄操控,他們失去了衣食父母,只好連夜抱頭痛哭。人們感念倉頡的貢獻,從南北朝時期起,「倉頡」就和「至聖先師孔子」受到中國人的膜拜。

歷史上漢字也擁有神聖的地位,在民間,寫過漢字的一張小紙片,都不能隨意丟棄。到今天,在臺灣保存傳統文化較多的客家聚落,標明「敬惜字紙」的敬字樓,仍隨處可見。

2. 漢字每一筆一畫,都有它的內涵

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個博物館。西洋的所有拼音文字,不管是英文、俄文、拉丁文等等,它的文字只能紀錄聲音。失去了聲音,就沒任何意涵。

「漢字」是現今唯一能表意的文字,它的每一筆一畫蘊藏着極爲豐富的信息,諸如造字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經濟活動,文化思潮等等,許許多多的先民的祕密,都隱藏在漢字的筆畫當中,真實的保留了先民生活的面貌。走進漢字,你就走進中華文化的博物館,足以讓你流連忘返,以下試舉一些例子。

有些人以爲中國傳統文化,歧視女性,他們的說法是,有很多不好的字,是「女」字旁的。像「奸」、「妖」、「奸」等等,但這只是看到事情的一點而已。我們來看人生中很重要的---「姓」、「婚」和「姻」這三個字,他們有什麼共同的特色呢?我們常請問人「貴姓」,「姓」代表一個人的來歷,出身,請問大家的「姓」是跟着爸爸還是跟着媽媽來的呢?絕大部是跟着爸爸的姓,那爲何用「女」字旁呢?而「婚姻」是人生大事,是男女雙方的大事,那麼至少其中一個字要用「男」字旁啊?

歷史上傳說:上古只知有母,不知有父。這是很早很早的社會,中國的漢字就保留了這一段的文化。我們看「安、好、妥」和「奸、妖、奸」這兩組字,好壞相較看起來很矛盾。但歷史在往前走,漢字也在變化着,在商朝甲骨文中只有「安」,只有「好」,只有「妥」,沒有「奸、妖、奸」三個字,那是後來男性掌權後所造出來的字。

譬如說「人」這個字,楷書的「人」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的「」,都是簡簡單單的兩畫沒有什麼變化。只是「甲骨文」的「」看起來比較像真正的人,兩手垂在胸前,彎着腰。這表現出三千年前中國人對「人」的基本看法,也就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人是最複雜的,連畫家都會感嘆畫鬼容易畫人難。臺灣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人世的種種,確是很複雜,但人生真要那麼複雜嗎?簡簡單單的兩畫,不也是人生嗎?再複雜的問題,彎彎腰,賠個禮,不就變得簡單了嗎?從這簡單的兩畫,你也許可以看到更多,從英文「human」裏你能看到什麼呢,用電子顯微鏡,也很難找到什麼吧!

再舉「家」這個例子,「家家有本難唸經,家醜外揚不好聽」,要造一個共同認可的「家」字還不容易呢!從甲骨文的「」字裏,我們又看到了什麼呢?甲骨文的「」字,上面是房子「」,房子裏有一隻「」(豬)。家,當然要有自己的房子才溫馨,擺一隻豬幹什麼?家難道是豬窩嗎?

其實他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呢?「家」在農業社會里,不只是吃吃睡睡的地方而已,家是一個經濟生產單位,有生產力,家道才會興旺。牛、馬一年才能生一隻,豬一次可以生十二隻,一年還可以生兩次以上。家中有豬,不但生產力旺盛,更象徵着百子千孫,子孫綿綿。

3. 漢字能跨越空間時間的阻隔

漢字的穩定性最高,而拼音文字,隨着語言不斷在變遷,它的文字也在不斷的變遷。所以現在英國大學生,已經很難看懂三百年前的莎士比亞,而中國的小學生卻能對一千多年前的唐詩朗朗上口。一九一一年思想家梁啓超,來到日據時代的臺灣,訪問抗日文學家林獻堂,啓發林獻堂以文化抗日的思想。他們一個說廣東話,一個說臺灣話,但兩人相見甚歡,毫無阻隔,因爲他們是用漢字筆談,所以漢字的這個特色,使他成爲化解隔閡的和平使者。

4. 漢字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品

漢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書寫形式,有的穩如泰山,有的龍飛鳳舞,再加上歷代無數書法家的努力經營,漢字的書法,已成爲純粹的藝術品,在日本,書法就被尊稱爲「書道」。

5. 漢字蘊藏無限的寶藏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橋樑,漢字承載着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走進漢字,你才能走進中華文化的堂奧。在這裏,你可以聆聽至聖先師的諄諄教誨。如果喜歡新奇,也可以聽聽「白馬非馬」的百家爭鳴;喜歡文學,你可以分享屈原的孤獨。在幾萬首的唐詩宋詞中,總可以找到你的知音。既像科學又像哲學的中醫,既神祕又迷人的天文知識,豐富不亞於今天……,走進漢字,絕對讓你滿載而歸。

6. 漢字的變遷反映時代的思潮

漢字從商朝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幾經變化,字型筆劃有的變胖、有的變瘦、變繁、變簡,在在反映出不同時代的不同思潮。

譬如從甲骨文到周朝的金文,有些字體不但沒簡化,還變得繁複、對稱美觀,譬如「集」、「齒」兩字。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金文

正反應出周朝人重視文采禮儀的要求。秦朝力行「車同軌,書同文」。禁止各國有自己的文字,以秦之「小篆」爲標準,正反應秦朝的中央集權,統一思想,講究效率的精神。隸書的出現,則反映出秦朝的嚴刑峻法。法多,犯法的人也多,官吏管理隸卒,文書頻繁往來,爲求快速書寫字,而有隸書。到了漢、唐二代,中華文化充分發展,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四方遠來朝貢,文學藝術,科學技藝也都登峯造極。此時,方方正正,穩重大方的楷書,正是泱泱大國之風的展現。楷書從唐代定型後,到今天已有一千年。雖然俗字、簡字、變體字,仍不斷產生,簡化雖是潮流,但從整體來看,楷書實際簡化的極少,因爲漢字歷經三千多年的演變,考驗已經成熟,接近盡善盡美了。「楷」就是「端正」、「楷模」的意思,所以「楷書」也叫「正書」。因此楷書再簡下去,就要傷害到漢字的精華了。

三、變異的簡體字

看到「滅」、「聖」、「義」、「衛」這樣的漢字,總是讓人覺得不舒服,感到不安。

有些人以爲簡體字是中共創造的。其實甲骨文時代簡體字就存在了,太平天國曾推出一百多個簡體字,民國二十四年教育部也公告了四百廿三個簡體字,不過不到半年就廢止了。民國四十二年考試院副院長也在臺灣推行簡體字,經過正反兩派論戰,最後也沒有施行。到了今天,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用到一些簡體字。

簡體字書寫快速,但缺乏漢字精神,所以不能代替正體漢字。但今天中國大陸通用的簡體字和已往的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可以從幾方面來看:

1. 中國大陸通用的簡體字目的---消滅漢字

漢字幾千年來的演變,不論是繁化或簡化,其目的都在充實漢字的內涵,方便更多的人使用,進而使漢字發揚光大。而中共簡體字的最終目地是徹底「消滅漢字,走向拼音化」。

所以一九五一年毛澤東指示:「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的共同方向—拼音化」、「在實現拼音化以前,應先簡化漢字」。所以中共的簡體字,只是消滅漢字以前過渡時期的代用品而已。

2. 消滅漢字的目地---阻斷中華文化的承傳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藉着漢字,一脈相傳數千年。若失去了漢字,中華文化也將失去了依託。一羣沒有傳統文化、思想的百姓,是會讓統治者任意操控、愚弄的。當年日本統治臺灣時,禁止臺灣人學漢字,連姓名都要改成日本姓氏。統治者的目的,就是借用消滅漢字,來阻斷臺灣人與中華文化的聯繫,精神上變成真空,最後達到奴化臺灣人的目地。

中共有計劃的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美好的一切,都扭曲爲「落伍」、「守舊」、「迷信」。把至聖先師孔子醜化爲「虛僞狡詐的政治騙子」。如果百姓能使用漢字,直接去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內涵,就能馬上揭穿中共的謊言。所以消滅漢字,就能阻絕百姓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失去傳統文化的百姓,就可以爲極權統治所操控、奴化。

3. 現通用的簡體字是最怪異的文字

文字有兩大體系,一是表意的文字,也就是文字的筆劃是有意義的,漢字是現存唯一表意的文字。二是標音的文字,文字本身只代表聲音,再由聲音表達意義,文字本身沒有意義。法文、日文等所有拼音文字都是這一類的。

漢字的筆劃是有涵義的,才可以表示意義或讀音。而簡體字有些沒有任何意義,它又不代表聲音,所以也不是漢字,但也不是拼音文字,它只是一個亳無內涵的圖形。

我們來看看「買」的簡體字。「買」字的上面是一把帶鉤的刀,底下是一個人頭。一刀砍到頭上,這種買賣也太可怕了。這種字沒有真正內涵,也沒有聲音的聯繫。真正漢字的「買」,上方不是「四」,而是「網」,是捕魚的網,動詞是「把魚網進來」。「買」的底下是「貝」,「貝」在古代當貨幣使用,意思很清楚:「用錢把東西網進來」,這就是「買」啊!

再看「衛」這個字,「衛」這簡體字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聲音的聯繫。正體的「衛」是城牆(中間的口),外圍有許多人在守護、保衛。金文的衛「」意思就看得更清楚。

4. 反客爲主、混淆是非

簡體字在歷史上過去一直存在着,雖然它書寫較快,但它不含漢字精神,不合六書的造字方法,所以簡體字一直只能在小範圍、私文書中使用。所以有些簡體字雖然已經存在上千年了,但還是不登大雅之堂。如今中共大規模把簡體字當成正式文字,真是反客爲主、混淆是非。

四、現通用的中共簡體字反映了什麼

文字是一個生命體,文字的變化,反映這個時代的思潮,金文的對稱美觀,反映周朝人的重視禮儀文采。楷書的方方正正,反映漢唐盛世,堂堂正正的國風。那中共的簡體字又反映了什麼呢?就先從幾個字來看看吧!

1. 義(甲骨文是「」)

中國人最重視「義」這個字,朋友之間講義氣,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便是「義」的典型。做生意買賣講信義,義之所在,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只要該做的事,慷慨赴義,義不容辭。中國人爲什爲一直這麼重視這個義呢?因爲古人造字,已經把這些內涵都放進這個「義」字裏面了。

我們來看看甲骨文這個「」字。「」上面是個「」,羊肉美味又滋補,這樣的好東西,當然要奉獻給神明,所以「羊」也代表「祭品」、「供品」。底下是一個「」(我)字,表示自己。上下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把我自己,當成祭品,無私的奉獻。文天祥的成仁取義,關公的義薄雲天便是很好的例子。

再看看簡體字的義,「義」,先是斜斜的兩畫,組成一個大叉叉,中間一點也是斜斜,整個三畫都是斜斜的,你能從這三畫找到一點點和「正義」有關的東西嗎?

2. 聖(甲骨文是「」)

「聖」這個字,在中國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像孔子,我們稱爲「至聖」。杜甫稱爲「詩聖」。「」這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個人,有一個特別大的耳朵,旁邊再加一個口。「大耳朵」表示聽得明白,有耳朵就可以聽,但要事事聽得明白可不容易。孔子到了六十歲才「耳順」,才知道別人話中的真正涵義。旁邊的「口」,表示講得清楚,人,天天在說話,但要把話說得清楚可不容易。有時你越說,別人越糊塗,說不定還「禍從口出」呢!所以「聖」,就是必須具備「聽得明白又能說得清楚」,是有很高境界的人。

「聖」的簡體字是「聖」,漢字的筆畫有它的涵義,而西洋拼音文字則可以讀出它的音。但這個字既找不到筆劃的意義,也沒有聲音的聯繫,不是漢字也不是拼音文字,難道是要把「聖」人等同爲「怪」人嗎?

3. 葉(甲骨文是「

再看「葉」這個字,「落葉繽紛」、「秋霜紅葉」,「葉」這個字,無論在文學作品中,或是在甲骨文中,都是既美麗又詩意。

甲骨文的「」,沒有草字頭,表示是一棵樹,樹上長出三片造型可愛的葉子(三表示多數)。

「葉」的簡體字是「葉」,表示「十個口」。在漢字裏,一個口是嘴巴,三個口是「品」,人口衆多的意思。一個頭有四個口是「囂」,表示「吵鬧」的意思。十個口是「古」,古代的古,表示十口相傳,已經傳了十代了,是很古老的事了。每一個字意思都很清楚。

而簡體字的「十個口」,竟然變成樹葉的「葉」。樹葉有圓有扁,有長有短,但總不會長成「十口」這樣子吧!

五、簡體字的後遺症

一個社會,如果很多人在使用假鈔,那就會傷害到整體的經濟,也會破壞人與人的互信。一個國家,如果大家都使用一種虛假的文字,那又會如何呢?大陸古文字學家唐蘭,在文革後來到香港中文大學說:「有句話,過去不敢說,現在要講。漢字是不應該簡化的」。

不該做的事做了,必然會有問題。簡體字隨着使用的時間的拉長,所產生的後遺症就越來越突顯。茲舉其大者來談一談:

1. 改之又改,亂之又亂

「穩定性」是漢字的特點,所以我們可以直接「聆聽」孔子的殷殷教誨,可以吟詠李杜的唐詩,直接欣賞顏真卿氣勢磅礴的書法,楷書從唐代定型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被簡化的字極少,因爲楷書已經是最精簡的了。武則天聰明絕頂,她花了十五年的時間,才造了十八個新字,到今天也只有她的名字「(上明下空)」這個字留存下來。可見造字、改字之莊嚴與不易。

中共在一九五六年一口氣推出二千二百三十五個簡體字,既不按六書的造字法則,也沒有自己新的理路,既沒有漢字的神聖內涵,又沒有拼音文字的簡便。簡體字之間矛盾之處,更是隨處可見。如:

「賁」可以簡化成「文」,所以「墳」的簡體字是「墳」,但「憤」又不等於「忟」,「噴」也不是「呅」。

「筆」的簡體字是「筆」,也就是「聿」簡化成「毛」,但「律」又不是「彳毛」,「肆」也不是「镸毛」。

「鷄」的簡體字是「雞」,也就是「奚」簡化成「又」,但「溪」又不等於「漢」,「谿」也不是「又谷」,等等等等。

以上這些字,爲什麼這個字可以這樣改,那個字不可以這樣改呢?簡體字造字的根本原則是什麼?真是引起全國百姓的好奇。最後,恍然大悟,簡體字的造字的原則就是「隨心所欲」、「歡喜就好」。百姓得知這個造字祕訣後,頓生「彼可取而代之」之心,於是士農工商,全民造字運動,風起雲湧,現代的倉頡滿街跑,大家都來改。

譬如說羨慕的「羨」,本義是看到別人吃好吃美味的「羊」肉,自己「欠」缺沒有,羨慕得流「口水」,所以是「三點水」。簡體字把它改成二點,百姓說三點可以改成二點,那二點改成一點更好,所以羨慕的「羨」,現在有「羨」和「」兩種簡體字,而「酒」的簡體字有:「灑」、「ン西」、「ー西」、「シ九」、「ン九」、「シ久」、「ン久」等等,真叫人眼花撩亂,有的人乾脆用正體漢字,以表示自己的文化水平高。

所以現在中國大陸街上招牌,書信往來,有正體漢字,有法定簡體字,有社會通行簡體字,有私家簡體字,百家爭鳴。民間改,政府改,從一九五六到一九八六的三十年間,政府對簡體字已經大改五次,小改不知多少次。

2. 空之又空,假之又假。

假鈔,傷害經濟,也破壞人與人的互信。當漢字失去了博大精深的內涵,簡化成一種空洞的符號,這種空洞的符號,便可以隨着統治者好惡、政治的需要,任意填上不同的內容,所以簡體字已成了假的、空的文字了,也成了統治者洗腦的工具。

譬如「進」這個字,從金文來看意思很清楚,「」,右上是一隻鳥往上飛,底下「」是腳趾,代表走路。左側「」是道路。合起來是說,一個人往前走,快得像鳥飛,這當然是「進步」,但簡體字「進」,表示走入井裏,走進陷阱,走進深淵,這怎會是進步呢?

中共說愛臺灣,但卻用數百顆飛彈,虎視眈眈的對着臺灣。正常的社會,是無法理這樣的愛,但對中共而言,這是順理成章的,因爲他們的「愛」字是沒有「心」的。

中共造的字是假的,內涵也是假的,上行下效,變成全民造假。在這樣的環境中,曾任國家副主席的林彪有一次感慨地說了一句心底的話:「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中共已成世界最大的「造假之國」。

大紀元時報二○○五年五月二十三日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坦言:全國虛報、瞞報、僞造、篡改統計資料佔60%。二○○四年全國統計普查中,發現光是湖北省漢川市的一項「個體營收」的統計居然灌水十倍以上。這雖然誇張但還不嚴重。

中共最嚴重的一次「造假」,是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運動。

「大躍進」來源於毛澤東的一句話:「十年超過英國,十五年趕過美國」。誰都知道這只是狂人的一句空話而已,但沒有人敢去揭穿他,反而全國上下,都來爲此話圓謊。

「工業生產」這部分怎麼「大躍進」呢?鋼鐵產量可以日夜生產,不足的再拆鐵窗,砸鍋子充數。「農業生產」則要順季節,看老天爺的臉色呀!怎能「大躍進」呢?於是只好造假,虛報農作物產量。鄰縣增產一倍,你沒增一倍就是「私扣糧食」,結果最後變成「造假比賽」。中央政府則按假報的數量徵收糧食,農民最後只好把明年要種的種子都交出去。第二年、第三年全國瘋狂慶祝豐收,毛主席的偉大力量,使「畝產萬斤」,打破世界紀錄。但同時饑荒餓死的農民,滿山滿谷。連自古以「天府之國」著稱的四川成都平原,也不能倖免。

事後調查三年的大躍進,大陸餓死的百姓約三千五百萬人以上。而中國歷史上水災、旱災、天災、大者二百零三次,總共死亡二千九百九十一萬人。僅僅爲了毛澤東一句假話,竟然付出數千萬的寶貴生命,真是人間悲劇呀!

二○○五年三月美國貿易代表署提出的年度貿易報告中,特別強調,美國對外貿易中,最感頭痛的問題,就是中國大陸的盜版,仿冒品的猖獗,「這顯示中國政府根本不能有效地打擊盜版、仿冒、以保護智慧產權。」

臺灣剛開放探親時,大陸名酒,充斥臺灣大街小巷,不出幾年,忽然銷聲匿跡,不是臺灣人喝不起,而是發現,原來這些名酒90%以上都是冒牌貨。

所以,用假字,阻斷了正統優良文化的承傳,它的後遺症已經不斷的顯現了。

六、結論:危機與轉機

自倉頡造字以來,中華大地雖經歷不斷的改朝換代,但大部分的外來文化,最後都被中華文化同化。這些歷史的過程豐富着他的內涵,也展現他的無量包容、和諧完整。

到了中共執政,共產黨的「無神論」、「鬥爭文化」、「犧牲人性培養黨性」的教條,和中華文化的「敬天愛人」、「天人合一」、「重視倫理」的思想,背道而馳。

中共爲了統一人民的思想,必須消除傳統文化,而「消滅漢字」是「消滅傳統文化」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動用國家力量推動簡體字,再進而拼音化以徹底消滅漢字,漢字遭到空前未有的危機。

雖然現使用簡體字的人佔多數,但並非他們喜歡簡體字,而是對正體漢字的不了解。但在大陸漢字學術界已經逐漸認清了一個事實,只有正體漢字,才能符合學術研究的要求。二〇〇四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漢文史資料庫研討會」,文史專家許逸民就鄭重提出「繁體字是創造漢文史資料庫的基本學術要求」。真正的學術需要純正的漢字來承載,正體漢字的再弘揚將是必然的趨勢。

正體漢字在歷史上的種種考驗,展現他的鮮活生命力,那麼現在它走到那裏了呢?二〇〇六年起,全美國將有二千四百所高中,開設「大學中文學分預修課程」,繁體正字和簡體字並行,這是一個轉機。讓全世界使用漢字的人,都了解正體漢字的美妙和內涵,和他的真正價值,也許這正是我們的責任吧!

(正見網 2005年臺灣未來科學文化研討會論文)

 
分享:
 
人氣:22,02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