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江泽民以反历史虚构“拨乱反正”

【人民报消息】(编者按:本报1月16日刊登青晴的文章透露道,据可靠消息,《英雄》是江泽民说服张艺谋为美化他而拍的。江刻意把赢政(秦始皇)塑造成自己的化身,所以影片中有一段对历史的篡改,秦始皇说服刺客荆坷,“寓意其宽宏大量降服天下。”江批了三千万美金给张,并说一切为这部片子开绿灯……)

评《英雄》的反历史虚构

作者:胡平

《英雄》宣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受到猛烈批判。为《英雄》辩护的人说,《英雄》里的故事是虚构,何必当真?

这刚好把话说反了。正因为是虚构,所以尤其要当真,否则岂不辜负了编导虚构的一片苦心?

大致上说,历史小说或历史影剧的虚构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如《三国演义》,是在历史上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油添醋。第二种类型,人物和事件都是虚构的,但合情合理;不具事实真实,但具有情理真实。《英雄》的虚构显然和上述两种都不同。《英雄》的故事发生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中(这一点编导相当强调),但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关键在于,《英雄》里虚构的刺秦故事完全不符合情理真实而且违背情理真实,它不仅不是历史,而且还反历史。

对历史进行反历史的艺术虚构,通常表明作者对历史真实非常不满,因为真实的历史严重地违背了作者本人的价值标准。作者对历史真实的不满是如此强烈,以致于他认为,只要他还必须在历史真实或历史的情理真实的前提下做文章,那么,无论他怎样演义虚构,仍然不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他自己的价值观念,所以,他公然地有意地违背历史真实并且违背情理真实进行反历史的艺术虚构,以期突显作者自己的价值倾向。“改造”历史,就是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历史。在被改造的历史中,作者展示给我们的不是历史,而是作者自己的价值观。

举个例,《荡寇志》就是一部反历史的虚构。我们知道,《水浒传》是根据《大宋宣和遗事》中几段记载渲染演义而成。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有人说是“诲盗”,有人说是“忠义”,有人说是歌颂反抗,有人说是赞美投降;也有人说统统不是,《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无关紧要,作者无非是把一段历史记载给我们编成了一个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又好看又好玩的故事而已。

假如说对《水浒传》这部书,人们还可以见仁见智,有不同的解读的话(但是,这不同的解读决非半斤八两而无高下之分),那么,对《荡寇志》我们就不好这么说了。

本来,根据史书(尽管你可以对其可靠性存疑),宋江一伙确被朝廷招安,可是,《荡寇志》的作者却要进行反历史的虚构,去掉宋江等被招安这件事,改成被朝廷大军毫无妥协余地的彻底剿灭。本来,早在《荡寇志》问世之前,梁山好汉的故事就流传了多年,深入人心;《荡寇志》的作者要写《荡寇志》,显然就决不只是换个法子讲一个有趣好听的故事而已。他是以此来表明他对草寇的深恶痛绝,也是力图对《水浒传》流行多年造成的阅读效果“拨乱反正”。作者坚信,梁山草寇犯上作乱,罪该万死,朝廷怎么能招安?纵然这伙强盗被招安后的下场也不美妙,那终究还是太便宜了这伙十恶不赦的强盗!所以,作者要把人所共知的一段招安历史生生抹去,硬是让梁山好汉一个个都死在官军的刀剑之下。

读《荡寇志》,你不能也不该不重视它的主题思想和政治倾向,因为那正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就象你读寓言不应该不重视它的寓意。

《英雄》的情况与此相似。刺秦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从《战国策》到陈凯歌),至今不衰。只要你了解有关的历史,了解此前关于刺秦故事的种种描述及其社会影响,当你看到《英雄》,你很难不强烈地感受到编导者以反历史的虚构来作翻案文章“古为今用”的创作意图。

有趣的是,当年《荡寇志》的作者和辩护者决不讳言该书的主题思想(事实上,他们唯恐别人不关注);而今天为《英雄》辩护者,却很少有人敢于堂堂正正地为《英雄》的主题思想和价值取向辩护。他们只是一味地顾左右而言它,假装《英雄》根本没有什么重要的思想观念要表达。那是否意味著辩护者们自知理亏心虚,知道他们那套道理端不上台面,只能暗示不可明言?

转自观察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3/2/8/25028.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