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環出局突顯中共權力鬥爭激烈及結果難測 (圖)
 
2003年2月2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BBC中文網記者偉亮昨天發表文章道:

李瑞環(左)據說與胡錦濤很和得來

許多中國政治分析家認爲,假設中共最新一屆權力核心的成員是通過在黨內舉行公開和公平的選舉產生,那麼上一屆政治局七名常委中在十六大能夠連任的幾乎肯定有李瑞環。但是中國的政治現實和這種假設之間的距離是非常大的,經常是相反的。

這位木匠出身普遍贏得公衆好感被看成思想開明"本應該"繼續留在政治局的政治家在去年11月的16大上"出局"。廣泛預料李瑞環在今年3月舉行的 "兩會"(人大和政協)上,將徹底告別中國政壇。他曾說他沒想到自己一個做木匠的,後來官會做得這麼大。

不知他最後一次以一個大官的身份在他親自參與設計和建造的人民大會堂參加政治活動時,心裏會是什麼感受? 李瑞環滿頭黑髮,精神飽滿,身體依然健康,退休後,肯定在家裏閒不住,會繼續參加社會活動,比如觀看藝術展覽或在體育賽事上給獲勝的運動員發獎。但是,人們可能會越來越少在官方電視,報紙和互聯網網站上見到他,最終可能被人遺忘。

表面上看,李瑞環沒有可以和前總書記江澤民被塞進黨章的"三個代表"相比的"政治建樹",也沒有可以和總理朱鎔基使中國經濟"軟着陸"相比的成績。在中國的官場上,李瑞環與衆多有學位的同僚相比,"出身"顯得寒酸,他雖然在中共政治局內排名第四,但很長時間處在中國政治的荒野地帶,10年來一直掌管中共的"花瓶"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對中國政局的發展基本沒有實質的影響力。

*另外一種結果

但是,他的"出局"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因爲如果他不出局,中共最高權力核心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構成。一個極大的可能性是,與江澤民政治資歷相當的李瑞環同第四代領導人中的胡錦濤和溫家寶形成占主導地位的力量。江澤民的影響力將被削弱,至少是受到制衡。而這個小集團內發生的變化對13億多的中國人甚至他們的後代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因爲他們的命運就掌握在這幾個人手中。

16大之前"熱身賽"中,不少人看好李瑞環。西方媒體的一位中國事務專欄作家寫道:中國人對政協主席李瑞環的思想和做法都不大了解,更何況外國人。但是,"這位木匠出身的人和北京人大會堂的設計師如果說不是對中國未來改革方向,也至少是對中國領導層接班問題至關重要。"中國官方媒體沒有報道但是越來越被認爲確切的一個說法是,李瑞環曾數次提出退休的請求。但是,這位專欄作家引述分析人士說,這實際上是李瑞環"以退爲進"的一個策略。

在那一段時間,這位前天津市長在中國媒體上頻繁曝光。他參加公開活動,發表看法。他的一些講話得到不少人的認同。他對中共幹部的不稱職和腐敗的尖銳批評贏得老百姓的好感。少有的是,他帶領政協代表團出國訪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協的地位。他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在努力進行"競選"。他雖然處在政治"邊緣"地帶,但是,他在動腦筋,他在努力。沒有人懷疑李瑞環"躊躇滿志"的決心。投身政治的人中,誰會願意輕易放過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機會呢?

從中共新規定的70歲"退休"年齡看,上屆中共政治局七位常委中只有李瑞環和現在已經成爲中共總書記的胡錦濤有"資格"進入新一屆政治局。李瑞環不僅有年齡上的"優勢",也有相當的政治資本:他是與江澤民同時進入政治局的,據說很受當時已經沒有任何頭銜但卻掌握最後拍板權力的鄧小平的器重。

*政治開明

有不少人揣測,如果李瑞環繼續留在政治局,他很可能會接管全國人大。他們進一步揣測他可能會利用仍然是"橡皮圖章"但是在中國政治中越來越顯得重要的人大,推動中國的政治朝開明和民主的方向發展。他們之所以相信李瑞環是因爲他屬於中共領導人中少有的一種人。

中國沒有像民主國家裏經常出現的對政治領導人的民意調查。但是,如果有的話,李瑞環在公衆中的受支持率可能會很高。他沒有涉嫌牽涉到任何腐敗醜聞,這在中國政治領導人中是不多見的,爲他在公衆中贏得廣泛的好感。

中國領導人很少接受西方新聞記者的採訪,李瑞環也不例外,無法讓人知道他內心的真實想法。但是從受到嚴格控制的中國媒體對他一些言論的報道似乎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務實的人,能體恤在經濟改革中落伍羣體的疾苦,借用一個英文說法就是很有common sense(常識)的人,是一個講道理的人。他願意用溫和方式解決社會矛盾。比如在官方報道中,極少看到他公開支持當局對法輪功採取的高壓政策。中共高層非常在意在重大問題上要讓外界看到至少是感覺到領導人是團結一致的,"口徑統一"。李瑞環的"不協調"姿態在中國政壇上似乎是少見的。

在海外的中文媒體中,特別是互聯網時代出現的衆多的網上論壇中,李瑞環似乎也是中國領導人中的一個例外,他幾乎沒有得到負面的評價,顯得"與衆不同"。

再回到假設的問題上。如果按照公平和公開的遊戲規則,李瑞環是不應該出局的。他的出局突顯中共權力鬥爭的激烈程度以及權力鬥爭結果的不可預測。


 
分享:
 
人氣:13,68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