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治水
 
2002年9月4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歷康熙(1654—1722年), 姓愛新覺羅,名玄燁。八歲時,他的父親順治皇帝死了,他就繼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爲康熙,後世人都稱他康熙皇帝。他是個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也是個博學多才的學者。尤其愛好自然科學,他一生寫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還經常召集外國傳教士來宮裏講授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然後,他又向大臣們講授。他這種重視科學的態度,對清朝前期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治水工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康熙對治理河患十分重視。他十六歲親政以後,就把河務作爲自己要抓的三件大事之一,還把這三件大事寫在宮中的柱子上,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治河主要是治黃河、淮河,還有永定河。黃河、淮河在清朝初年,失修已久。黃淮中下游的農業生產和江南的漕運時時受到威脅。他招募僱傭了幾十萬民工參加治理黃河,還發動軍隊協助。在洪澤湖的黃河交匯的清江口,阻遏淮水奪路東出的高家堰和黃河入海處的海口這三個地方,投下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浚疏河道、修築堤壩、開挖新河。治理的目的是導淮水入黃河,導黃水入大海。工程規模巨大,前後修建了二十多年才竣工。在治理黃河、淮河的過程中,康熙讀了大量治理河務的書籍,還研究了水利學和測量學。他親自制定修河大計,挑選人才,經常召集臣下討論治河方案。他還六次南巡,每經過一處沿河重大工地,就要停下來親自踏勘水道,觀察堤坊,召見河臣問訊,還要慰勞河工。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黃河治理工程竣工,黃河下游出現了「海口大辟,下流暢通」的新氣象。

最能表現出康熙的治河才能的,還是他對永定河的治理。永定河的上游是桑乾河,下游原名蘆溝河,又叫渾河。這條河經常氾濫成災,沿河居民常常「架巢而居」,素有「小黃河」、「無定河」之稱、清朝建都北京,要保衛京城和附近的安定,就要治理渾河。1693年,康熙親自巡視渾河工程,從十里鋪乘船,駛往苑家口,沿河巡察。以後,他又多次巡視渾河工程。1694年夏天,天氣炎熱,他在官員陪同下,乘船巡視新修河堤。陪同他巡視的一位官員說:「現在正是盛暑,恐怕對您身體不好。」康熙卻堅持要對整個新修河堤巡視一遍,他說:「這兒的百姓受水災嚴重。我若是不全部巡視,終是放心不下。」他巡視河道時,遇到水淺的地方,就改乘小舟,邊看邊指示治河方略。有時,也登岸步行,他親自用儀器測量,定方向,釘木樁。還向陪同的大臣講解測量方法,講解用數學方法丈量田地等等。整個治理渾河的工程,都是由他親自組織、直接領導的,包括提出具體的治河方案。如解決河水夾帶泥沙太多的問題,以往每到旱季,河道淤塞,只好靠人力挖挑泥沙,費工甚大。後來採用了康熙提出的用水力沖刷的辦法,引清河的水,從琉璃河與渾河匯流處,用清河的水勢沖刷渾河,同時加固堤岸,使大量積沙沖走。後來,康熙巡視渾河時,見清水沖刷泥沙有效,又指示治河大臣要在冬天結冰時照常泄水,說水勢爲冰面所壓,可以加大沖刷力量。治河大臣按康熙說的去做,果然效果很好。還有一次,治河大臣王新命給他呈上治理渾河的圖。圖畫得不合比例,與河形也不符,康熙一眼就看出來了。他親自向王新命講解按比例製圖的方法,讓他派人重畫。他對工程要求很嚴,發現不合格的,就令重新返工。他對治河是個內行,但卻並不固執己見。1698年,康熙到武清巡視渾河工程,當地人民要求加築外堤防水。康熙原以爲築外堤會多佔民田,對百姓不利。當地人對他說:「築外堤所佔田不多,可是如果河水氾濫,爲害就太大了。」康熙就採納了武清人民的建議。

渾河經過康熙時期的治理,在以後的幾十年裏沒有發生大患。沿河人民生活比較安定,附近的農田得到灌溉。爲此,康熙下詔把渾河賜名永定河。1716年,京畿大雨,山水驟漲。康熙忙趕去巡視永定河,看到堤岸堅固,河水並沒有氾濫。他高興地吟起詩來說:「堅堤長護幸安全」。直至去世前的兩個月,他還在巡視河道。


 
分享:
 
人氣:11,27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