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粗、庸、低、艳、滥、鄙、媚、恶──春节八大俗

【人民报消息】春节八大俗之粗俗——黄色短消息拜年

  今年春节手机短信拜年大流行,字字含情,于无声间暖人心。可惜搀杂其中的一些黄色短消息让人备感烦恼,甚至倒了本来大好的春节胃口。手机如今在中国早已不是身份象征,在大庭广众旁若无人、顾盼自雄“吼”手机的粗俗之辈已不多了,倒是多出另一类粗俗之辈来:一脸诡笑,狠揿手机,兴致勃勃发出黄色短消息。

  记者这几天手机短消息几乎“爆机”,十之五六都是带“色”的,让人哭笑不得,而一些所谓“性幽默”更是不堪入目,让人看了,顿生恶心感,牙口再好,胃口也好不了。

  拜读了诸多黄色短消息,颇为佩服短消息制作者的想象力,但更愤慨他们的无聊--这完全是一种被动阅读。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黄色短消息接收者变成了热心的传播者,不仅立即发往别人的手机,而且在公共场合声情并茂地朗诵一番,如此污染一大片。

  据说有人已经找到了对付热衷于黄色短消息发送者的“杀手锏”:把他的手机号贴在大街上,上面写着“办证”。

  春节八大俗之庸俗——贺岁剧佳作难寻

  新春佳节,一家人团团圆圆地看电视,尽显天伦之乐。导演们要争夺眼球,故而争推贺岁剧。怎奈现在的贺岁剧中平庸之作太多,流于庸俗。

  西方舶来的肥皂剧,加上本土固有的插科打诨,再用“贺岁”概念一包装,就俨然成了贺岁剧。结果依然是结构单一,内容苍白,结局大家都能猜出来。因此,面孔熟了,演技却没进步,篇幅长了,题材却不出彩,宣传足了,剧情却不引人。导演演员个个卖力,像是被点了“笑穴”,毫不幽默的事情也能莫名其妙地笑上半天,还恨不得从荧屏上伸出手来给观众呵痒,可观众却看得费力,扫几眼就按下遥控器跳台。大人给小孩的红包有大钞,导演给观众的“红包”里却没笑料。

  贺岁剧不能只靠“贺岁”概念的“一招鲜”,就想要在观众中“吃遍天”,而光靠演员的名气,事前的炒作,油嘴滑舌的取乐,同样也是讨不了观众的欢喜。贺岁片要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社会变迁,光凭凭空想象,只靠传统手法,最后只能让日益增多的平庸之作倒了“贺岁剧”的牌子,换来的只是“庸俗”的恶谥。

  春节八大俗之低俗——广告矮化人间真情

  商业化的社会里,“发中华民族团圆财”的行径比比皆是,虽然春节洋溢着人间真情,矮化亲情友情却成了广告创意。子女有孝敬父母的责任,但绝没必购某酒的义务,礼尚往来是人际交往的礼节,但是主人却无非某礼不收的权利。现在电视热播的一些广告,夸大其词,竭力灌输,言下之意只能让人作如下推测:若不购买广告推荐的商品,就既不能送礼,又不能过年,还不能交往,更不能尽孝。

  春节期间是消费旺季,厂家商家通过广告推荐商品,消费者通过广告选择商品,彼此都能得利。厂商谋求利润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无可厚非,但是拿亲情友情作为广告创意,此举不妥,请在商业化的社会里为人们留下安静纯洁的一角。

  至于一些保健品广告喋喋不休,连篇累牍,更是让人倒了胃口。学生尚不能填鸭,观众又怎能接受疲劳轰炸?仅靠夸张其词的宣传,没有货真价实的品质,这样的广告只能是如风过耳,在人们心中留不下什么痕迹。

  春节八大俗之艳俗——唐装下是牛仔裤

  过去条件困难,只有到了春节,才有机会和理由换上新衣。如今生活水平步步高,买新衣穿新衣已经不再是春节的重要主题。但春节期间,仍然能涌现服装文化的新潮流,今年唐装大流行,但记者在春节街头发现,不少人盲目跟风错穿甚至乱穿唐装比比皆是,有艳俗之嫌。

  唐装作为中国民族服装文化的精品,已经成为追逐时尚者的新宠,但记者就看到这样一位小姐,上套鲜红唐装,下着淡蓝牛仔裤,足蹬白色旅游鞋,可谓是不伦不类。

  专家指出,目前穿唐装的误区主要有年轻人穿中年人的样式、在正统场合出现“家居”式的休闲唐装、在喜庆场合穿暗色唐装以及穿着穿着亮丽的唐装招摇过市等。

  其实唐装并非适合各色人等穿着,一件得体的唐装,不但要精心剪裁,还要与其他衣服精心搭配。古代人做衣服都是要请裁缝度身定做的,因为现在唐装成了卖点,许多服装厂都加工加点,大量生产,导致面料低劣、做工粗糙,而不少人更不顾自己的体态气质,只是一味地以穿着唐装为美,唐装就有滑入艳俗的危机。

  当传统成为新潮,或许就违背了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的本意。

  春节八大俗之滥俗——地摊上也卖中国结

  健康长寿是人们的永恒期盼,象征健康长寿的中国结却在城市街头泛滥成灾。

  在上海,中国结随处可见。甚至还有重达一吨,高可十米的巨无霸“中国结”。一排路灯全挂着,大小商场里齐悬着,中国结还成了摸奖的奖品,购书的赠品。甚至在地摊里,都摆着一摞摞中国结,原来红艳艳的中国结变得灰尘满面。如此之多的中国结,自然是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但是目之所及,一片红色海洋,实在是视觉污染。

除了中国结,过年时还有许多求福求财的小饰物和印刷品,它们却没有像中国结那样的好运,那样的受宠。无非是商家敏锐的嗅觉,造就了中国结铺天盖地的声势。

  中国结是手工织品,悬在街头若经几番风吹雨打,褪色散架,岂不是让它健康长寿的象征掉了价?

  春节八大俗之鄙俗——爆竹声中比谁富

  “爆竹声中一岁除”,喜欢热闹的中国人放鞭炮过大年已成习俗。只是古时地广人稀,现在人潮人海,山崩地裂般的鞭炮噪声污染已成为好静者的新年梦魇,而一些人借鞭炮“比富”,原来图个热闹、求个吉利的纯真心理,已慢慢染上了铜臭味,变得有几分恶俗了。

  如今不少城市已经“禁鞭”,也有一些城市划定燃放鞭炮指定区域,但实施起来并不理想。每逢除夕之夜,常常通宵炮声如雷,住在高楼也得闭窗以防硝烟弥漫。大伙儿要想好好看个春节联欢晚会,非得把电视声开到最大,即便如此,一到12点,还是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不过中央电视台很有经验,绝不会把赵本山的节目放在这时候。经济和社会专家说,春节从来就是人们消费心理最开放的时候,平时花钱理智者,也不惜掏大钱听个响。好面子的,更加大手大脚了,你买500块,我就买1000块;你买小礼花,我就买大礼花。迎合这种心理,鞭炮商快变成“军火商”了,火药越填越多,一声巨响,地动山摇。

  幸亏春节前上海市各公安机关收缴了各种非法伪劣烟花爆竹7000箱,部分非法礼花弹的尺寸达到8寸,可升空280米,开花半径180米,而上海在去年APEC会议期间施放的礼花弹也只有6寸。至于鞭炮伤人、引发火灾的消息,那是每年春节都少不了的。

  一个朋友很惆怅地说:真不及过去弄堂口的几个孩童懂得放爆竹的真趣,他们将长串的爆竹拆散,一个个用小铁罐盖住了燃放,看见铁罐被掀起老高,高兴得忘乎所以……

  春节八大俗之媚俗——省、地、县都办春节晚会

  春节将至,各地电视台都加足马力筹备春节联欢晚会,从初二晚上开始,拿着摇控器一路揿下去,电视里画面惊人一致,台上男男女女浓妆艳抹、载歌载舞,台下男男女女喜气洋洋、拼命鼓掌--如果观察仔细,当然还可看到那些大过年却被拉去捧场的现场观众在偷偷打呵欠,只有在镜头前,才会作欢喜状。 各省、市、区电视台自办春节晚会,越来越走入了一种自以为是的误区:这场晚会就是各省、市、区形象的展示。于是大家抢明星、比排场,倒是热闹非凡,只是苦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不可否认,这些电视直播的晚会也有一些艺术水准相当高,也拥有一些观众,但更多的却是互相模仿,唱着同样的歌,煽着同样的情,大笔花钱,却让人大倒胃口。记者相熟的一位电视台导演私下也说:他们自己也觉得很无聊,只是骑虎难下,虽是“鸡肋”,还得让观众啃啃,观众不啃,就自己啃吧。
  让人更受不了的是,一些地、县也争相办起了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反正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嘛。

  春节八大俗之恶俗——失去童真的压岁钱

  过年给小孩压岁钱,由来已久,给孩子几个小钱,让他们吃点糖果、买个气球、放串鞭炮,欣赏欣赏孩子们的童真,也是成人的一大乐事。可是现在给压岁钱,早就变味了。

  很多城里人怕回农村老家,一大原因就是给压岁钱,三姑六婆亲戚太多,“呼啦啦”围上一片小孩,钱送出去了,人倒是有多半不认识。

  在城里,如今给压岁钱,更是成人一大怕,掏钱时心痛,心痛后还有些担心——不知人家父母瞧不瞧得上?城市的孩子现在每年春节压岁钱成千上万者,不在少数。孩子大手大脚,互相攀比;父母则一笔笔算好账,这些都是人情债。

  对一些有求于领导的人而言,压岁钱更成了他们变相送礼的最好包装。春节到领导家拜年,给领导家孩子大把压岁钱已是司空见惯,甚至给领导家宠物压岁钱的新闻,也偶有所闻。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了春节,则是“一人得道,鸡犬拿红包”。如今一些人拍马屁可真是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2/8/18936.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