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前世的兒童 (圖)
 
2002年11月4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編者按:在過去30年來,西方醫學界人士對輪迴轉世這一現象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很多書籍出版。本系列文章獨立成篇,每篇主要介紹一本書,與朋友們分享這些研究者的發現。(請點擊放大下圖)


史蒂文森教授:《記得前世的兒童》
Ian Stevenson, M.D., Children Who Remember Previous Lives, McFarland & Company, Inc. Publishers, 2001.

李千層

經過半個世紀以來許多科學家和醫學家的努力,西方人中相信輪迴轉世的人數一直在不斷地回升。根據幾次蓋洛普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現代西方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輪迴轉世。而在這些研究輪迴轉世的科學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個公認的傑出代表。自1961年以來,史蒂文森教授便不知疲倦地奔波於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驗證那些來自不同國家的案例,迄今已有四十個年頭,收集到的案例也有二千多個。

《記得前世的兒童》初版於1987年由弗吉尼亞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史蒂文森教授當時已經出版的輪迴轉世研究著作中與《二十案例示輪迴》齊名、但學術價值更高的另一本經典著作。在本書第二版之前,史蒂文森教授出版了他的兩卷本醫學鉅著:《輪迴轉世與生物學:胎記和先天缺陷的病因》。在本書第二版中他便充分利用上述著作中的材料,豐富本書中的有關內容,增添了兩個與此相關的案例。同時,在資料的分析、觀點的敘述和理論的闡述方面也較第一版有不同程度的改進。

與作者已經出版的幾本專門分析、研究輪迴案例的專著不同的是,本書全面而概括地介紹了輪迴轉世信仰和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例釋了心靈學和輪迴轉世研究中常用術語的意義、對輪迴案例研究中證據進行分類、介紹了典型輪迴案例的特點、對輪迴案例的分析和解釋、輪迴概念對心理學和醫學中疑難問題的解釋所具有的價值,並明確地闡述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方法。而這一切,又都體現於作者經心挑選的十四個以兒童爲對象的轉世案例中。這些案例來自九個不同的國家。

既然每個人都是轉世來的,爲什麼迄今報道的轉世案例數目比起世界人口的總數來還是微乎其微呢?研究表明,人們對輪迴轉世這一事實的否定、不相信或者隱瞞態度直接起到了掩蓋這一事實的作用。相信的人一旦發現自己的小孩談起前世的生活時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有的國家(如印度、斯里蘭卡和泰國)還公開報道,甚至引起高層政府官員的注意,這樣便可能導致這些案例被收集和研究。但也有些相信轉世的人雖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談他們前世的事情,也不願讓人知道,更不願被報道和研究,因爲他們認爲記得前世的小孩容易夭折。有些人還想方設法地要把自己的小孩對前世的記憶抹掉。有些小孩因記起了前世慘死的可怖情節或者前世自己屬於更高階層的家庭而使得今生的父母感到難堪,因而不願被人知道而加以掩蓋。而不相信的人發現自己的小孩談起前世的生活時,通常都會把它當作胡言亂語而不予理會和認真對待,這樣就錯過了這些案例被發現和研究的機會。況且象史蒂文森教授這種嚴肅認真、不辭辛勞、跑遍世界去收集和研究轉世案例的學者又有幾個呢?許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強力推行無神論的極權國家)的人即使發現了轉世案例,也因環境的壓力而不可能被知道,更不可能被研究。

下面的故事梗概摘自本書十四案例中的一個。

1953年12月,廷昂苗出生在緬甸的納蘇爾村。出生前幾個月,她的母親曾連續夢見一個矮胖的日本士兵,只穿着短褲,沒穿上衣,跟着她走並說要來和他們一起生活。她認出這個士兵是日軍佔領納蘇爾時期的一個軍隊廚師。出生後,親人發現在她的小腹下面有一小塊深色的胎記。

廷昂苗四歲時表現出對飛機極度的恐懼感,並聲稱自己是被飛機開槍打死的。與此同時,她還情緒低落獨自流淚,說她「想念日本。」她記起自己是一個曾經駐紮在這個村裏的日本士兵,是被一架盟軍飛機低空掃射時打死的。當時他正在一堆木柴旁準備做飯,只穿着短褲,繫着一條寬皮帶,沒穿上衣。那架飛機向他俯衝掃射,他繞着木柴跑想逃命,但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小腹下部,立時身亡。那個日本士兵來自日本北方,已經娶妻生子。她記得前世有五個孩子,老大是個兒子,還記得入伍前擁有一個小商店。

廷昂苗拒絕穿女孩子的衣服,而堅持穿男式服裝。她說穿女式衣服要頭疼,皮膚也造癢,穿男式衣服就舒服。校方堅持要她穿女式衣服才能上學,她拒絕不依,雙方僵持,她(當時十一歲)只好退了學。她還說過,她想有一條寬皮帶,保護她的肚子不冷。孩童時期,她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特別喜歡玩當兵的遊戲,並讓她的父母給她買玩具槍。而她的姐姐和弟弟都從來不玩當兵的遊戲也沒要過玩具槍。她長大以後,不再想去日本了,可是在性傾向方面一直十分男性化,而且決定終生不嫁。到1981年5月(她已經快28歲了),她還談到要參加軍隊和男人們一起打仗。她始終男式打扮,留着短髮。


 
分享:
 
人氣:14,62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