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一位从中国大陆来旅游的中共官员曾对我说:“美国什么事情都和中国相反,你看中国的报警电话是119,美国是911。中国的电话查号台是114,美国是411。中国人写名字是先姓后名,美国是先名后姓。中国写地址是国家,地区,街道门牌,美国就相反,是门牌,街道,地区,国家……”

说起中美之间的不同,真是有很多。这位中共官员只是说出了表面现象,更深刻的则是人性上的认识的区别。美国是以人为根本的国家,但中国是以国家为根本的人。美国的政府的机能是建立人的基础之上,政府服务于经济。中国是国家管理人,经济服务于政府。

说起中国加入WTO,牵涉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只有两点。其一,法律。其二,金融。关于法律,我将在下一文中讨论。在这里我们先讨论金融。

金融与我的工作紧密相关,也是中国政府在WTO谈判中的主轴。也许各位会提到中国加入WTO最主要的不是农业问题吗?其实各位如果认真仔细地了解WTO谈判的主要过程就会发现,其实金融开放才是西方社会最需要的,才是谈判的主轴。

中国的金融体系实际上是中国整个经济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走的是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农业改革,即土地承包。第二步是工业改革,企业承包,采用自由经济,放手私人企业发展。第三步是零售业开放,尽管目前的中国零售业开放的还不完全,但基本是敞开了大门。尚未进行的则是第四步,金融业。

按照国际惯例,银行,投资,股票证券市场,基金,保险等都属于金融业范围。而国际上对中国期盼最大的则是金融界的开放。大家都讲美国是犹太人在控制,为什么?正是美国的金融界被犹太人掌握。在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并不逊于政府。可以说金融业领导着也左右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美国各个政党和总统竞选,第一个要拉拢的就是金融界。尽管金融业的投票人员很少,但它却控制左右着企业。在美国每一届政府中,大家都可以看到华尔街人士出任各种不同的重要职务,而美国各位卸任官员的最佳去路也是华尔街的各家金融公司,美国财政部长几乎都是由华尔街人员出任。这就是金融与政治的关系,也反映了金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中共建政后并没有重视金融,在中国,金融的代表几乎就是银行,而且是商业银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面临困境,邓公希望中国经济转型。结果,在中国就建立了股票市场,而这个股票市场的建立几乎全部是照搬香港模式,而且是有条件的加入了很多政治限制的挪用。不可否定的是这个创举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光明的前途,对中国早期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由于是当时的政治局面决定。所以,这个证券法就难免带有很强的政治倾向和计划经济的色彩。虽然中国经济已经发展了二十年,但这个证券法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这和中国政府忽视金融,强调稳定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一部分利益获得者又出于自身利益反对大幅度修改也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法律制度根本就没有办法和这个证券法配套。甚至从严格的法理上讲,这个证券法与中国的宪法是违背的。是一个违反宪法的二级行业法律。

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奇怪。不争论是邓公的原则。结果,人性的负面在中国的金融界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了利益,舞弊造假,假公济私无奇不有。最后的结果是中国金融界里唯一的果实──证券业一片黑暗,丝毫没有正义,没有公平,没有信用。成为中国野心家和枉法者的圈钱乐园。而政府面对这样的结果,面对众多血本无归的百姓,也只能一而再地救市,稳定形势。从另一方面讲,由于股票市场的既得利益者大多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实力又纵容着他们肆无忌惮地无视百姓的利益,用各种手段去影响政府的政策。

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除去证券市场以外,其他几乎是空白。中国的保险业开办了二十多年,但从根本意义上讲,它根本就没有成为金融界的一员,更严格地说,它根本就不符合保险业的基本要求。看一看中国的保险公司没有一个合格的精算师,就可以知道中国保险业的水平是什么?中国保险业更没有什么基金,也没有将基金放到投资行业。

谈到中国的基金,略具其形的只能算是各地的投资信托公司,与其说是投资信托公司,不如说是变相的商业银行更贴切。中国的信托投资既没有合适的法律,也没有成型的惯例,几乎是乱成一片。最近几年来,中国各信托投资公司的倒闭,极大地反映了中国政府在此方面的失控。数百亿美元的损失就是中国金融政策滞后所交的学费,在香港的某中资公司的问题,甚至引起中国政府在国际信用上的危机,以至于中国总理都要出面澄清,并下保证书。相反的是,在中国股票市场蓬勃发展的几年中,私下的私人基金则以另一种面貌出现了。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股票大户—私募基金。这种基金完全是在中国走钢丝,根本没有法律保护,民众也完全是凭着私人关系和信任进行投资。而合法的开放式基金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出现。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竟然没有这样的相关法律。

再看大家熟悉的商业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几乎都是国有银行,执行的业务更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计划经济。尽管中共经济改革了二十年,但商业银行的政策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支持的企业几乎还是国有企业。这种事情也毫不奇怪,中共在经济改革中根本就没有触动政治底线,私人经济一直是在不稳定的政策下摇摇晃晃地成长,即使是中共加入WTO谈判,已经明了WTO的本质时,仍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政策改变来促进私人经济的发展,更没有扶持私人经济发展的意向。中共一方面要在经济上与国际社会接轨,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又坚守共产主义底线,结果就造成了中国二十年来私人经济成长缓慢的后果。尽管很多人说中共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实我们反过来看看日本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经济成长,韩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经济成长,实际上中共的经济政策并不能说完全的成功。至少,它并没有培养出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在世界上称雄,也没有培养出任何一个可以真正对中国经济有利的具有品牌的企业。中国商业银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二十年里几乎不是促进,而是拖后腿。中国商业银行的大量坏帐更体现了这一现状。大量的民间储蓄并没有合理地用到经济发展中,相当一部分被中国商业银行的低效率浪费掉了。而这二十年的浪费,也造成了中国百姓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下降。

中国有很多证券公司,严格地说这就是投资银行。但中国的证券法在建立之初并没有照搬英国或美国的方式,而是在英国和香港的模式中又加入了中国特色,更加入了很多日本模式。特别是在投资银行方面的法律更倾向于日本模式。但问题是日本有其本国极为特殊的情况,表面上看似乎和中国情况类似,但实际上根本就不适合中国,加上中国股票市场和金融业的畸形发展,证券公司根本就没有从事正常的投资银行业务, 更多的证券公司基本上只局限于证券的买卖。

很多人在喊中国民间储蓄太多,对中国经济市场形成威胁,要警惕,要发展消费。其实,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缺乏真正的金融市场,民众缺乏投资渠道。如此一来,在中国就出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民众储蓄大增,银行不敢轻易放贷; 另一方面,企业扩大生产却缺少资本。政府强调扩大内需,增加消费,而民众却不知道将钱放到哪里?

在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金融运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西方国家生活过的人都有一个体验,这就是西方国家的国民很少自己从事投资,而是依靠专业人士来进行,在美国就有数十万个各种不同类型的基金会,这些基金会由专业投资人员管理,民众只要购买基金就参与了投资,然后按照投资效益获利。同时完整的保险制度也将保险基金投资到各行各业。这样一来,民众就可以避免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减少了投资上的失误和损失。而创业者也很容易在各个基金会和商业银行取得投资。各个投资银行的投资经理人在每天可以从数百个投资方案中选出最可靠、最有前途的投资方案,将民众的资本投资进去。民众中少量的资本汇集成了大资本,不仅降低了投资风险,还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在中国,由于缺少这样的金融环境,投资人找不到可靠的投资项目,普通民众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投资,创业者又很难找到资本,社会经济怎么能发展?这种不健全的金融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使中国经济更偏向政府投资,导致私人经济没有办法快速成长。政府投资的国有企业越多,就越难摆脱政府的干扰。国有企业政府不管谁去管?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独立行使职权?最后的结果就是政府越来越难摆脱企业,法律和政策更倾向国有企业。根据中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商业银行的坏帐达到了25%。而经受亚洲金融风暴的韩国和泰国商业银行的坏帐最高的时候也没有超过20%,为什么他们不能抵挡金融风暴,相反中国没有被波及,其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封闭的货币制度和银行金融体系。中国没有损失吗?表面没有,但真正的损失早已转嫁在国内的百姓头上。

在多年前,我曾对一位来美国访问的中国四大银行的一位高级主管说:“中国的大学应该专门从事培养一些专业的金融人才,中国一旦与国际接轨,金融将是最大的问题。一旦金融市场失守,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将全部化为乌有。”当时这位年轻的高级主管对我说:“目前中国大学根本就没有国际金融的专业,有的是挂羊头卖狗肉,教授们都不懂国际金融,更没有在实践中锻炼过,怎么培养?”

说起软件建设,中国确实有很大的问题,人才就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与华人从事金融界的工作现状有关。根据我手头的资料,在美国华人有近三百万人。但从事金融行业的只有二千多人,其中从事商业银行的有六百余人,担任经理一级的不超过四十人。在其他的金融从业人员中,百分之九十是保险经济人和股票经济人,真正从事专业投资的不过百人,其中又有近八十人分布在美国各大投资银行中担任初中级的技术分析人员,真正有全面实际经验,担任基金投资经理人的不超过十人。而这十余人基本上都是美国及世界级的金融精英,年薪超过百万美元,甚至千万。以目前中国的金融状况和经济水平,怎么能吸引他们到中国去发展?在很多大型投资项目中,投资经理人很关键,如何在众多投资案中选优,又如何进行,这与投资经理人的学识、经验有着很深的关系。在投资界,直觉和经验远胜于书本知识。

分析完了中国的金融现状,我们反过来再研究WTO。

我曾讲过,WTO谈判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谈判。对中国而言,解决的不是企业,而是政府。在谈判中,中国政府遇到的有两个根本的问题,一个是金融,另一个是农业。金融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利益的根本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恰恰是中国最薄弱的环节。一是没有自己的经验,二是没有专业的人才。如何评估未来的利益根本就没有可靠的数据,谈判人员和专家只能凭自己的良心来进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金融是命脉,打开了金融业的大门,其它行业都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攻自破。掌握了一个国家金融,也就等于掌握了这个国家的命脉,甚至是政府。所以,在谈判中,美国等最关注的就是金融谈判,关注的是中国对金融能开放到什么程度。但在这一问题的谈判上恰好又体现了一个古老的定律──罗伯特定律。这个定律的原则是越是复杂、大家都不明白的事情,谈判的时间就越短,越是简单;大家都明白的事情,谈判的时间就越长。结果,中国加入WTO谈判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金融问题反而是最快解决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又和农业问题相关联,这个关联的问题又与政治有关。金融是大家都不明白的事情,尽管比农业问题更重要,但问题和弊病不会马上显现出来,即使是出现问题,也是影响范围小,百姓搞不清楚,与百姓生存和吃饭没有直接关系,政府有理由解释,推脱。最大的问题也是长远经济利益上的丧失。但农业问题则不同,关系到中国数亿农民吃饭和稳定的问题,问题会马上显现,谁都可以看得到,大量的失业农民涌进城市,城市没有企业接纳,也没有办法安置,就要引起更大的社会矛盾和贫富分化。这样一来,动乱就会产生,中共统治就会出现问题。对于这样的结果,中共无论如何是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在金融方面让步,而在农业方面坚守底线,这就是中共WTO谈判中一定要坚守的另一个底线,也是中共总理日夜担心的问题,更是中国WTO谈判最后僵持在农业问题上的主要原因。“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原则就这样体现在WTO谈判和协议书上了。但问题是,这样的稳定是用多少经济利益换回来的?又能保持多久?是否爷爷不需要管孙子的事情?孙子就一定要承受爷爷为自己利益而种下的苦果呢?各位不要以为我是在污蔑栽赃中共,有心人研究一下美国政府公布的谈判备忘录,就会发现我讲的全部是事实,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在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书上有这样几条,摘抄如下:

  1.保险

  中国现在只准外国保险公司在上海和广州营业,根据此协议:

  地域限制——外国财产和人寿保险公司可立即在中国全国进行高风险项目的保险业务,并在五年内在未来的营业牌照上取消所有的地域限制,在二至三年内允许进入中国对美国有重要利益的主要城市。

  范围——中国将在五年内逐步扩大外国保险商的业务范围,使之包括占保险费总额百分之八十五的集体、健康和退休金方面的保险业务。
咨询原则——中国同意只在谘询原则的基础上发放保险营业牌照,在发牌数量上没有经济审查必要或资格限制。

投资——中国同意允许外商拥有百分之五十的所有权,取消对外国人寿保险公司合资企业的繁琐要求,并逐步取消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外国人寿保险商可选择他们自己的合伙人。在非人寿保险方面,中国将在两年内允许外国保险商扩大业务或合资拥有百分之五十一的所有权和建立独资附属机构。再保险业务经同意即可完全开放(百分之百,没有限制)。

2.银行

  现时外国银行不得与中国客户进行人民币业务往来(只有少数可以用人民币与外国客户进行人民币业务往来)。中国对外国银行的开设,实施严厉的地理限制。中国已承诺在五年内使美国银行获得充分的市场准入。在准入后两年,外国银行将可以与中国企业进行人民币业务往来。在准入后五年,外国银行将可以与中国居民进行人民币业务往来。在五年内,地理限制和顾客限制都将撤销。在准入后非金融业金融公司可提供汽车融资。中国将允许占少数的、外国人拥有的合资公司参与基金管理,条件与中国公司相同。随着中国公司的业务规模扩充,外国合资债券公司将可享受同等的业务扩充。占少数的合资公司将获准包销国内证券和包销及交易以外币计算的证券(债券和普通股)。

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在未来的五年内,中国基本上已经全面开放金融行业,外资将获得与中国同业相同的地位和资格,更可以控股。

不了解金融的读者也许会奇怪,这里不是在说保险吗?这与未来的金融有什么关系?我请大家注意两点,一是外国保险业可以控股;二是外国银行可以进行人民币业务。实际上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中国很有可能在二年内提前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自由流通。而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中国金融企业不会崩溃,而是会加速落入西方金融资本的垄断之中。而这样的局面正是西方资本财团所盼望已久的。

为什么会这样?各位读者请让我给您描述一下未来的中国金融远景和西方财团进军中国的基本模式。

保险业是金融界的基础行业,但中国的保险业恰好是薄弱之一。缺乏经验、人才和手段也严重阻碍着中国保险业发展。西方国家一直强调保险业的谈判有着很明显的利益企图。进入了中国的保险业,就可以合理合法地圈钱。在中国可以预计的保险市场大约每年有500亿美元,尽管这个市场和西方国家相比很小,但中国也有 个很特殊的现实,这就是中国整个社会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在西方国家大多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险很重要,但仍不能取代社会保障体制。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几乎是零。保险就成为人们唯一的选择。特别是医疗保险,退休保险和人寿保险更将成为国人的必要选择。这样广大的市场怎么能不诱人呢?一旦海外保险集团进入这个领域,依照目前国人的心态及中国保险公司死板的经营手段,海外保险公司横扫千军的事态一定会出现。海外保险集团更善于利用国内保险公司的现有资源,大举吞并收购中国保险公司是必由之路。随着时间的进展,海外保险集团控股中国保险业是早晚的事情,而中国保险业为了免于破产,争取与海外保险业的合作也将是不得不选择的途径。以笔者的分析,中国保险业将在十年内完成全部合资的过程,在十五年内将全面失去控股权。这样的预测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由中国的保险业现状决定的。中国的保险公司均是国有企业,每年的利润由政府掌握,当合资一旦形成,保险业绩必然大幅增长,利润增加。随着时间发展,企业也会不断发展,资本要求会增多。但问题是:海外保险业可以随时增加资本,可中国企业增加资本的手续极为复杂。中国政府也很难从自己的口袋中再拿出钱来对等增加资本。看看每一个投资中国的海外集团走过的路就可以清楚发现,当中国原有企业的资源完全使用光之后,外资就会大举增加新的投资资本,变相逼迫中国企业出让股权,以达到控股的目的。而西方国家金融业者期盼的也是这样一条便捷之路,既消灭了一个对手,又发展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保险业一旦被外资垄断,就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业面临着被海外财团全面垄断的威胁。保险公司在中国收集的保险费一定要形成投资基金。聪明的金融界为了牟利,保证自己的效益,就一定会实行规模经营,将保险基金投资到中国有效的收益项目中。股票市场和各种高产出企业及相关的基础行业就是最好的选择。每年数百亿美元的基金资本将对中国的各个行业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本冲击。任何一个寻求发展资金的企业都难以抵挡这样利益诱惑。结果,这些来自中国百姓的闲散资金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资本,被海外财团控股的保险公司用来再控制其他中国企业,形成新一轮的企业控制。而海外的投资基金也同样会看中日益增长的中国市场,稳定的政局,透明的政策,高额的利润,怎么能让西方投资基金不眼红?但在短期内,中国法律还没有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时候,谁又愿意选择收回期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股票市场和某些可以流动,随时撤离的短期投资项目就成了西方投资基金和财团的首选目标。

什么是金融市场?英文是Money Market。直译成中文就是金钱的市场。在国际金融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以小搏大。海外财团看中的中国市场是什么?不仅是卖给你商品,更重要的是你口袋中的钱。当少量的资本控股了中国的保险公司,就可以合理地在中国百姓中圈钱,然后再用这些钱去控制中国更多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海外财团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由于中国政府多年来无视经济规律,不懂金融操作,在中国大陆就形成了一个金融空白。不仅在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因为政治因素没有开发利用这个资本主义多年形成的金融市场,反而是压制国人自己的资本市场的形成。致使中国自己没有一个真正的金融集团可以和海外金融财团相抗衡 。这也是中国最大的潜在危机之一。

随着保险业的沦陷,中国的投资行业也同样要接受这样的现实。没有资金就没有投资行业。没有信用也同样没有投资行业。这样,中国就只有以股票市场和商业银行来抗争海外财团的入侵。中国股票市场的状况大家都很清楚,几乎是不堪一击,而且以目前的情形看,海外资本进入之后远比国人有利,比国人的包袱更少,国人承担着十年来股票市场造假所引发的泡沫灾难。海外财团则更容易轻装上阵。

商业银行是中国加入WTO后保持自己控股权的最后希望,但多年的包袱和不断下降的商业信用则严重影响着中国百姓的支持。如果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不能进行大幅度改革,随着人民币自由兑换和海外银行的不断进攻,大面积出让自己的市场就会变成现实。而伴随着海外资本的涌入,企业国际化,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必将异常艰巨。

也许有人会说,当年的日本,韩国,台湾不是也走过与中国类似的道路吗?日本的金融界在国际上并没有被吃掉,相反发展得很好。

表面看着类似,其实有着本质